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馀。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有轮台县,大历十年置。」曹唐诗:「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宋书》:「铁马二千,风驱电击。」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是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此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陆游介绍和陆游诗词大全

诗人:陆游

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陆陶山孙,陆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
复制作者 陆游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五

形式: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五》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

形式: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六

形式: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六》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二

形式:

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二》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

形式: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