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句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句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认之景,而句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句后二句,被认为句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描仞。于句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认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认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句水句山,或晴或雨,都句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认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句交换、对应之景,情句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句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句不句有两个原因:一句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句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句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句为了尊重,还“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句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句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句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湖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句“以晴天比湖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句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句一认心“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句“淡妆湖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认,恐怕未必拘泥于晴“雨二者,何者指湖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认,如果一定要使湖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诗人: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怀恃卷为归仁赋

形式:

人皆有母而我独无,嗟我之生曾不如彼慈乌。 慈乌有母能反哺,我养不逮独饮泣以踌躇。 人皆有子而母独亡,嗟母之生曾不如彼空桑。 空桑有子能返顾,母年不待独饮泣以彷徨。

复制 王鏊 《怀恃卷为归仁赋》

伤庭梧

形式:

庭前两梧桐,肤寸手所掇。 岁月曾几何,直上殊挺拔。 峨峨双幡幢,云汉相摩戛。 谓言召南棠,百岁辞剪伐。 独嫌清秋夜,障我中天月。 星辰互蔽亏,胸次不得豁。 意欲稍去之,惜此方薆郁。 飓风忽西来,势倒沧海竭。 屋瓦尽飞扬,行道多颠蹶。 挺然与风争,倔强蛟龙跋。 终然不自持,划若崩山坼。 杜陵惜楠树,我意亦恍惚。 信哉昌黎言,木高风必折。 勿言势崔嵬,蝼蚁中潜穴。 似闻崇明沙,滨江马陀窟。 万室随江流,老少多漂没。 公胡久彷徨,为此良咄咄。 翻惜堂搆初,不种松与柏。

复制 王鏊 《伤庭梧》

茅山巧石亭

形式:

太湖有奇峰,倚插半天里。 风雷忽失之,何年飞堕此。

复制 王鏊 《茅山巧石亭》
类型:

游穹窿山

形式:

十年林下无羁绊,吴水吴山饱探玩。 穹窿至近高且险,欲至靡由辄兴叹。 喜闻地主有嘉招,春服初成杂童冠。 画船载酒出胥口,略绰湖稍旋抵岸。 民淳地僻客至稀,老少相扶出门看。 吴王种香泾尚存,岁岁采香多女伴。 我闻且欲登香山,雨脚忽来行涣散。 明朝雨势止复作,世路阴晴那可算。 文侯岂失虞人期,勇往前行赖明断。 篮舆旋泞那复辞,逦迤青山开四畔。 前山云接后山云,似是山灵显奇观。 嵚崎荦确路登登,山腹盘回转危栈。 诸峰一望皆下风,始信阳山才抵半。 买臣驳落读书台,曾是樵夫终佐汉。 丈夫出处会有时,不记当年愚妇讪。 清泉一脉甘且寒,肝肺尘埃得湔浣。 山头咫尺不得升,甘被同行讥老愞。 兹行虽胜兴未厌,斜日归途几留盼。 回头一笑谢地主,他日重来殊未晏。

复制 王鏊 《游穹窿山》

寄韩司徒

形式:

我昔游京华,贤豪并驰骋。 所睎稷契辈,肯顾绛灌等。 一朝事势异,云散江湖迥。 翛然卧一丘,百念付灰冷。 死生离合间,我志久已冥。 有如河东公,在念独耿耿。 公如玄酒樽,澹泊中隽永。 世途亦堪怜,汲短废脩绠。 忆忝剡荐初,对判尚书省。 我言公弗猜,公意我先领。 公如剑就硎,我若弓受㯳。 退食多赓酬,官居无造请。 杂篇束碎金,欲和辄羞郢。 岂徒灭坎窞,固已绝畦町。 深情独先饫,苦节众尤警。 从宦四十年,一室每悬罄。 中年已鳏居,不惑先杨秉。 曾无菅蒯从,况乃粉黛靓。 吏人抱衾裯,一灯照孤影。 朝饤具三韭,夕设或脯脡。 鲁山与阳城,异世可同境。 啜醨彼何人,众醉嘲独醒。 谦谦君子心,当事尤骨鲠。 率众叩天阍,群邪期尽屏。 傍观何脉脉,独立殊挺挺。 嗟天独奚为,事变在俄顷。 逆阉据津要,威福恣所逞。 平生相许志,一旦成画饼。 亟褫乃所甘,酷罚独何?。 我时忝枢近,太息莫能拯。 俸资或潜输,譬割舂锄胫。 归卧汾晋间,甘心混蛙黾。 却扫绝梁砀,清风播箕颍。 公既遁蒿莱,我旋谢台鼎。 吴晋两闲人,万里星河炯。 茫茫天地间,挂此东西景。 蛩蛩失蚷■,伫望劳我颈。 靡由探兴居,况复承欬謦。 欲命淮南驾,或放山阴艇。 出门若有碍,大道坐成梗。 何时睹至治,四国仰嘉靖。 二鸟复相逢,云天恣游泳。

复制 王鏊 《寄韩司徒》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