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欧阳崇一 · 三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较计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信中又说:“先生说:‘为学终身只是一件事,不论有事无事,也只是一件事。若说宁可不处理事情,也不可不培养本源,这就分开成为两件事了。’我认为当感到精力衰弱,不能做完事的,即是良知;宁可不做事,也要去修养本心,即是致良知。怎么却成了两件事呢?如果有突发事情,就不能不处理,就算是精力衰竭,稍鼓劲也能坚持下来,由此可知,意志还是统领着气力的。然而此时的言语行动终究有气无力,事情做完了就疲惫已极,这不几乎等于是在滥用气力吗?此间轻重缓急,良知固然不会不明白,但是有时迫于形势紧急,岂能顾及精力呢?有时筋疲力尽,又岂能顾及形势呢?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我当初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的初衷,是针对初学者的,对他们这样说也不能说没有好处。但把做事情和存养本性分成两件事来看,就有问题了。孟子说“必有事焉”,是说君子之学终身就是“集义”这一件事。义就是宜,心做到了宜那就是义。能致良知那么心就能感到宜,所以“集义”也就是致良知。君子酬酢万变,当做就做,当止就止,当生就生,当死就死,期间的斟酌调度,无非是得到真知,以求意诚心安罢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是谋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是致良知。而凡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所以增益其所不能”的人,均是为了致良知。如果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也是因为先存了个功利心,计较成败得失,尔后做出的爱憎取舍,是把处理事情当成了一件事,而把存养本性又当成了另一件事,这就是有了重视本心而忽视做事的心态,就是把才智用到私欲上了,就是把义看做外在的东西,便会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弊病,就不是致良知以求心安意诚的功夫了。你所说的“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以及“迫于事势,困于精力”,都是把处理事情和存养本性当做两个事儿了,因此,才有这样的结果。凡是做学问的功夫,精一就是真诚,一分为二就会虚伪。这都是因为致良知的心还缺乏真诚确切。《大学》中说:“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有谁讨厌恶臭、喜欢美色还需要鼓舞振作的?有谁这些事情做完后疲惫不堪吗?又有谁迫于形势、没精力趋避而做的吗?由此可知病根从何而来了。

注释

持志以帅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论语·宪问》第二十八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孟子·告子下》第十五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学》第六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揖山楼

形式:

名山谁逢迎,遇人若俯仰。 心目无端倪,默然与之往。 幽泉互相答,飞鸟入空想。 杰阁生其间,?轩争一爽。 嘉树为我圆,坐久惜馀赏。 暝霭忽而合,明月出孤掌。 弹琴坐其中,万籁避清响。 良夜此会难,佳处莫能奖。

复制 吴伟业 《揖山楼》
类型: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 其三

形式:

伊昔嘉隆时,文章尚丹雘。 矫矫济南生,突过黄初作。 百年少知已,褒讥互参错。 风习使之然,诗书徇然诺。 凄凉白云署,前贤遂寥廓。 君初领法曹,追踪好栖托。 此行过历下,高风缅如昨。 太白游山东,后来访庐霍。 独爱宣州城,江山足吟谑。 读君官舍诗,乡心恋岩壑。 目断敬亭云,口衔竹溪酌。 借问谪仙人,何如谢康乐。

复制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 其三》

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

形式:

马背话江南,春山吾负汝。 白云能容人,猿鸟不我与。 西泠有高士,结庐在河渚。 读书尚感激,平生慎推许。 独坐长微吟,清言出机杼。 秋风忽乘兴,千里长安旅。 同好四五人,招寻忘出处。 寄迹依琳宫,双松得俦侣。 虽入侯王门,不受公卿举。 登高见遗庙,颓垣窜鼯鼠。 悲歌因卧病,归心入春雨。 从此谢姓名,问之了不语。 我为作此图,仿佛梅花墅。 苍然开南轩,飞泉落孤屿。 想见君山中,相思日延伫。

复制 吴伟业 《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

读史杂诗 其三

形式:

萧何虚上坐,故侯城门东。 曹参避正堂,屈已事盖公。 咄咄两布衣,不仕隆准翁。 其术总黄老,阅世浮沉中。 所以辅两人,俱以功名终。 出处虽有异,道义将毋同。 何必致两生,彼哉叔孙通。

复制 吴伟业 《读史杂诗 其三》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

形式:

王氏勋名自始兴,后人书法擅精能。 江东将相传家在,翰墨风流天下称。 前有琅琊今槜李,项氏由来堪并美。 襄毅旂常战伐高,墨林书画声名起。 当时海内号收藏,秘阁图书玉轴装。 近代丹青推董巨,名家毫素重钟王。 钟王妙迹流传旧,贞观在御穷搜购。 尽随万乘入昭陵,人间一字无遗漏。 碑石犹存腕锋出,风摧雨剥苔文脱。 枣木镌来波磔非,笺麻拓就戈铓失。 君家此书何处传,云是万岁通天年。 则天酷嗜二王法,诏求手迹千金悬。 从官方庆拜表进,臣祖羲献与僧虔。 生平行草数十纸,龙蛇盘蹙开天颜。 赐官五阶帛百疋,仍敕能手双钩填。 装成用宝进御府,不知何事流人间。 我思羲之负远略,北伐遗书料强弱。 惜哉徒令书画传,誓墓功名气萧索。 江东无事富山水,兴来洒笔临池乐。 足知文采赖升平,父子优游擅家学。 只今海内无高门,稽山越水烽烟作。 春风挂席由拳城,夜雨君斋话畴昨。 呜呼吾友雅州公,舒毫落纸前人同。 一官乌撒没抔土,万卷青箱付朔风。 少伯湖头鼙鼓动,尚书第内烟尘空。 可怜累代图书尽,断楮残编墨林印。 此卷仍逃劫火中,老眼纵横看笔阵。 君真襄毅之子孙,相逢意气何相亲。 即看书画与金石,访求不屑辞家贫。 嗟乎世间奇物恋故主,留取缥缃傲绝伦。

复制 吴伟业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