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游南湖慧云寺七首 其七的拼音版

  • rén
    yóu
    nán
    huì
    yún
    shǒu
  • è
  • dēng
    gāo
    chǔ
    wàng
    guī
    méi
    fēng
    dòng
  • jiàn
    yǒu
    fàng
    shēng
    tuán
    shè
    yuē
    miáo
    shuǐ
    chū
    féi
厉鹗介绍和厉鹗诗词大全

厉鹗

清浙江钱塘人,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又号南湖花隐、西溪渔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〇年)举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召试博学鸿词科不遇。搜奇嗜博,尝馆扬州马嶰谷、马半槎小玲珑山馆数年,尽阅其......
复制作者 厉鹗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一

形式: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一》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二

形式: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二》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五

形式: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与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五》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

形式: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二

形式: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二》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