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邑尹友人邵廷端的拼音版

  • yǐn
    yǒu
    rén
    shào
    tíng
    duān
  • kuí
  • yáng
    huā
    hóng
    yún
    wǎn
    ěr
    niú
    dāo
    què
    zài
    jūn
  • qín
    yīng
    xián
    bái
    zhòu
    bāo
    shuí
    gǎn
    hòu
    huáng
    hūn
  • rén
    nián
    shào
    liú
    lǎo
    shí
    wéi
    xiǎng
    鹿
    mén
  • wèi
    shān
    chéng
    tīng
    gēng
    piān
    shī
    píng
    xiě
    lüè
    wēn
    cún
苏葵介绍和苏葵诗词大全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复制作者 苏葵
猜您喜欢

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形式: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 有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升麻一两一分(甘平)当归一两一分(辛温)知母(苦寒)黄芩(苦寒)萎蕤(甘平)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甘寒)白术(甘温)干姜(辛热)芍药(酸平)天门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热)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黄连(苦寒)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黄连(苦寒)黄柏(苦寒)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类型:

伤寒论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形式: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类型: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形式: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掰)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各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掰)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一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大枣二十五枚(掰)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类型:

伤寒论 · 平脉法

形式: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肤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平脉法》
类型:

伤寒论 · 辨不可吐

形式: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不可吐》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