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前四胜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胜,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几处爪痕之外,上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胜上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爪痕,接着就上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以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前四胜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胜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胜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胜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中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上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胜,而前四胜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胜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鍾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纪昀《始己评苏诗·卷三》: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诗人: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封丘作

形式: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复制 高适 《封丘作》
类型:

春近四绝句

形式:

【其一】 闰后阳和腊里回,蒙蒙小雨暗楼台。 柳条榆荚弄颜色,便恐入帘双燕来。 【其二】 亭台经雨压尘沙,春近登临意气佳。 更喜轻寒勒成雪,未春先放一城花。 【其三】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 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其四】 梅英欲近香无赖,草色才苏绿未匀。 苦竹空将岁寒节,又随官柳到青春。

复制 黄庭坚 《春近四绝句》
类型:

长安秋望

形式: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复制 杜牧 《长安秋望》
类型: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形式: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 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 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 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 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 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 东流送白日,骤歌兰蕙芳。 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 范蠡说句践,屈平去怀王。 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乡。 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淮水帝王州,金陵绕丹阳。 楼台照海色,衣马摇川光。 及此北望君,相思泪成行。 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 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 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 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复制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李夫人

形式: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 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 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 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 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复制 白居易 《李夫人》
搜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