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治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可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治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治他们不一定再肯治战争卖命了。

  本诗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业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业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业、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治君王卷土来”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替他卖命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治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说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业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治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治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治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业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安石介绍和王安石诗词大全

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
复制作者 王安石
猜您喜欢

瑶华·癸卯七夕

形式:

夜波凉荐,晓杼声停,正鹊軿催驾。经年相见,料此时、一刻千金无价。明朝何处,向云雨、峰头销假。怕有人天上含愁,碧海青霄今夜。 西风又报新秋,见珠露低垂,红兰初谢。旧欢如梦,多少事、记取金钗罗帕。离情别思,任填满、银河难泻。倘佳期果似灵辰,拚受星孤月寡。

复制 彭孙遹 《瑶华·癸卯七夕》
类型:

春从天上来·孙介夫索句题照赠此篇

形式:

年少孙郎。算才地风流,合让伊行。思清零雨,笔挟秋霜。佳句题遍吴阊。似方子当日,擘麒麟、高宴仙乡。奏新词,有停云芝盖,隔水松簧。 更饶大乔国色,俨麻姑玉女,矑盼清扬。钿翠轻飞,裙波小皱,人前微曳霓裳。捧流霞一酌,擎来味、尽作沙糖。尽疏狂。任红尘人世,弹指沧桑。

复制 彭孙遹 《春从天上来·孙介夫索句题照赠此篇》

惜秋华·秋怨

形式:

才入新秋,早麝㡠慵开,莺簧倦炙。孤影谁怜,银釭几度羞剔。乌丝小字看看淡,好似赚人鱼墨。愁寂。水晶帘卷,见旧时月色。 枉自寻消息。恨馀香断素,偏有无穷忆。谁把病,容扶起,纷纭朱碧。便将万斛沧波,移来比似鲛珠滴。终夕。也只得、两番潮汐。

复制 彭孙遹 《惜秋华·秋怨》

沁园春 · ·和韵答金峤庵

形式:

往古来今,如许英雄,钟鼎旗常。尽飘风冷雨,馀声销灭,寒烟蔓草,陈迹苍茫。南顾昆明,东瞻闽越,二十年来一战场。到今日,喜丰年多黍,兵气销光。 溪山老我何伤。且买醉、时探肘后囊。须我歌若舞,乌乌击缶,倡予和汝,款款飞觞。仆射不如,尚书不顾,羯鼓频催不记行。才倾倒,早一轮红日,涌上扶桑。

复制 彭孙遹 《沁园春 · ·和韵答金峤庵》

小诺皋·维扬旅舍闻蝉

形式:

碧藓庭除,绿阴城郭,雨过空苍如洗。正疏林、两两鸣蝉,高低声递。何待移宫换羽,嶰竹天然相比。戛馀音、还共南薰摇曳。客去茶清,棋残香细。故搅人、北窗好梦,一觉扬州惊起。欹枕处,偏清厉。 托体高枝,翳形密叶,直是如羹如沸。总不管、西候羁情,南冠客意。似水流光暗逝,渐入深秋天气。转眼向、孤雁寒蛩更替。玄鬓凋残,白头憔悴。试临风、独凭栏干,侧耳哀吟此际。容易使,秋心碎。

复制 彭孙遹 《小诺皋·维扬旅舍闻蝉》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