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唐渔石司寇赐告归养的拼音版

  • táng
    shí
    kòu
    gào
    guī
    yǎng
  • lín
  • héng
    zhū
    zuò
    shēn
    zhòng
    wéi
    liè
    dǐng
    bǎi
    nián
    qīn
  • jūn
    wáng
    xiào
    xiān
    sān
    shì
    kòu
    gāo
    fēng
    dòng
    wàn
    rén
  • píng
    zhèng
    dìng
    guó
    chén
    qíng
    piān
    nài
    fàn
    chún
    rén
  • zhōng
    táng
    wèn
    qǐn
    qīng
    hái
    xiàng
    shēn
    shān
    běi
    chén
顾璘介绍和顾璘诗词大全

顾璘

明苏州府吴县人,寓居上元。字华玉,号东桥居士。弘治九年进士。授广平知县。正德间为开封知府,忤太监廖堂,逮下锦衣狱,谪知全州。后累迁至南京刑部尚书,罢归。少负才名,与同里陈沂、王韦号金陵三俊,后又添朱应......
复制作者 顾璘
猜您喜欢

伤寒论 · 伤寒例

形式: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伤寒例》
类型: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形式: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干姜一两(辛热)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形式: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形式: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痉湿暍脉证

形式: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痉湿暍脉证》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