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菊

清代 : 曹雪芹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类型:

译文及注释


注释

怅望西风抱闷思:西风,即秋风也。作诗人站里在秋风中,惆怅地思望。思望什么?思望现实中失落了的高洁社会。 蓼红苇白断肠时:蓼花红了,芦苇白了,秋天的时节到了,菊花却不见踪影。这当然令有志向的人扼腕断肠。其实,早在第18回的时候,宝钗就发现了这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并不太平的秘密:“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注意,宝钗对“文风”,说的是“已著”。对朝廷标榜的“孝化”,却只是说“应隆”。其潜台词,当然是说“孝化”实际还未隆。可见,宝钗对当时那个“太平盛世”的评价并不高。在她看来,天下倒是勉强安定了,可那种父慈子孝、清正廉洁的世界却并未出现。正如此刻她所说的,蓼红苇白秋已到,却还要为不见菊花而断肠!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在这个秋季,篱笆围绕的只是空荡荡的旧日花圃。找不到菊花。该上哪里去找呢?大概只有在瘦月清霜的夜晚,向梦中去找寻吧?梦者,幻也。画也是可以使用幻笔来描摩的。所以,宝钗在十二首菊花诗中所作的第二首诗,就是《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正所谓“平生只堪壁上观,千秋不老画中人”。在现实中没有的,只能到幻梦中去寻找。在现实中易逝的,不妨用画笔将其记录下来,传承于千秋。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言思念之深也。心随归雁而远。希望失落的理想社会,有一天能像雁一样归来。寥寥,卓然独立的样子。砧,捣衣板。古诗文中常将雁与砧对用,暗喻怀念之情。如唐代刘沧的《秋日山寺怀友人》:“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在这里,宝钗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也拟人化。对其忆之深,当然是听晚砧而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有谁理解我为这样的理想,而惹下了如此的心病?纷纷安慰说,到了重阳,就又可以看见菊花了。不错,现实中的菊花是可以再见的。但作诗人心目中的菊花,却是可以力敌腥骚的高洁理想(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是也)。这却是在现实中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而只能存在于作诗人自己的心中,和她的画笔之下。故宝钗的《画菊》诗的最后一句,与这一句相对,乃云:“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重阳”不可慰,聊以幻笔慰之。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极精彩的两句。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曹雪芹
猜您喜欢

山门六题寄圣俞朝阳洞

形式:

撇衣秉火扪石入,路硬硗确黑如漆。 穷深不见瞿硎生,洞中依旧石藏室。

复制 张献民 《山门六题寄圣俞朝阳洞》

山门六题寄圣俞涟漪洞

形式:

洞流何处窟穴断,泉向洞中源源生。 潺潺万古流不尽,夜夜空照山月明。

复制 张献民 《山门六题寄圣俞涟漪洞》

山门六题寄圣俞

形式:

文脊佳峰峦,烟云密帷幕。 穷深到幽处,无路通马脚。 天意忽芜没,神功为开凿。 周环列苍石,直上撑碧落。 伏暑坐其下,凛凛风霜作。 俗客频往来,只恐却锁钥。

复制 张献民 《山门六题寄圣俞》
类型:

山门六题寄圣俞碧云洞

形式:

一窦险若到平处,裂壁忽见天共明。 水深不敢投石响,潭中惟恐神龙惊。

复制 张献民 《山门六题寄圣俞碧云洞》

山门六题寄圣俞紫云岩

形式:

日破阴蒙照岩顶,紫云一片拖晴影。 溶溶泄泄晚不收,只疑便是壶中景。

复制 张献民 《山门六题寄圣俞紫云岩》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