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壻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注释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婿: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旧人:佳人自称。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里的《卫风·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位容貌绝伦美丽女人,孤独地住在幽深的山谷。 自称出身名门清白女子,飘零沦落在荒山野林中。 当年关中一带战火连天,自己的兄弟也惨遭杀戮。 官高禄厚又有什么用处,连骸骨都没能收进坟墓。 世俗人情厌恶衰败的人,万事就像那摇曳的烛光。 薄情寡义的丈夫厌弃我,爱上貌美如玉美丽新妇。 合欢花到了晚上就闭合,鸳鸯鸟双栖不隻身独宿。 丈夫眼裏衹有新人笑容,哪听得到我的悲伤啼哭。 大山裏的泉水清澈明亮,出山後泉水就染上污浊。 等待侍女变卖珍珠回来,牵起藤萝修补破漏茅屋。 不去采摘鲜花装饰鬓发,喜爱翠柏坚贞尽情摘采。 寒风吹动我薄薄的衣衫,日落黄昏我斜倚着青竹。

注释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 佳人:貌美的女子。 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空谷:一作「山谷」。 零落:飘零沦落。 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裏指长安。 丧乱:一作「丧败」,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壻: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美如玉:一作「已如玉」。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旧人:佳人自称。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插发:一作「插髻」,一作「插鬢」。 采柏:采摘柏树叶。 动:往往 盈掬:一作「盈握」。 修竹:高高的竹子。喩佳人高尚的节操。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此诗讴歌的就是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二句深寓生活哲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唐诗品汇》:刘云:闲言馀语,无不可感(「世情」四句下)。刘云:似悲似诉。自言自誓,矜持慷慨,修洁端丽,画所不能如,论所不能及(「合昏」八句下)。刘云:字字矜到而不艰棘。尽不容尽(「摘花」四句下)。 《唐诗解》:此诗叙事真切,疑当时实有是人。然其自况之意,盖亦不浅。夫少陵冒险以奔行在,千里从君,可谓忠矣,然肃宗慢不加礼,一论房琯而遂废斥于华州,流离艰苦,采橡栗以食,此与「倚修竹」者何异耶?吁!读此而知唐室待臣之薄也, 《唐诗归》:锺云:卖珠补屋,故家暴贫真境,未经过者以为迂(「侍婢」二句下)。锺云:清境难堪,然自不恶(末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语虽浅,当是《谷风》後第一首。「世情」二语,人情万端,可叹,「夫婿」以下六语,写情至此,直可痛哭。周珽曰:以《骚》为经,以《选》为纬,高踞汉魏之顶。郭浚曰:转折流美,又极凄怨。陆时雍曰:「在山」二句,语何自持;「天寒」二句,益更矜重,端人不作佻语。 《唐诗快》:题衹「佳人」二字耳,初未尝云「叹佳人」、「惜佳人」也,然篇中可胜叹惜乎?此诗盖为佳人而发,但不知作者果为佳人否?则观者果当作佳人观否?请试参之。衹此二语,令人凄然欲泪(首二句下)。「自云」二字亦伤心(「自云」句下)。伤心(「零落」四句下)。可哭(「那闻」句下)。悄然(末二句下)。 《杜诗说》:末二语嫣然有韵,本美其幽闲贞静之意,却尤半点道学气。 《茧斋诗谈》:「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古腰锁法,云横山腰,似断不断,此所以妙。 《唐诗别裁》:结处衹用写景,不更着议论,而清洁贞正意,自隐然言外,诗格最超。 《杜诗镜铨》:接转,又插一喻,语浅义深,逼真汉魏乐府神理(「在山」四句下)。入李云;落落穆穆,写出幽真本色(「摘花」二句下)。 《读杜心解》:「在山清」、「出山浊」,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矣。建安而下,齐、梁而上,无此见道语。衹以写景作结,脱尽色相。 《网师园唐诗笺》:「在山泉水清」至末,落落写来,不着议论,而神韵弥隽。 《诗法简易录》:忽入比喻对偶句,气则停蓄,调则高起,最妙(「在山」一联下)。 《超纯斋诗词》:「佳人」并非写实,衹是一种寄託,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甫介绍和杜甫诗词大全

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
复制作者 杜甫
猜您喜欢

次韵程道益见赠二首

形式:

十载时艰泪染襟,馀生几拟托幽深。 匹夫无罪空怀璧,校尉有官从摸金。 老去风尘犹眯眼,春来药裹更关心。 草玄作赋吾何敢,梁父吟成只自吟。

复制 俞德邻 《次韵程道益见赠二首》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形式:

鸡鸣群动已憧憧,习静工夫自笑慵。 风月一襟霜两鬓,图书万卷酒千钟。 维摩示病元非病,李广难封不愿封。 世道隆污随所适,我知老子本犹龙。

复制 俞德邻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形式:

五噫休作不平鸣,世事悠悠弈一枰。 歌有红儿休用比,酒无白堕亦须倾。 青山倘是埋骨好,素发何嫌照眼明。 鼎鼎百年三万日,晓烟收尽暮云横。

复制 俞德邻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小园漫兴四首

形式:

小园雨过草离离,寂寞葵榴又一时。 载酒客来闲问字,催租人去更吟诗。 一杯淡粥学僧供,三尺高床避鬼吹。 百岁光阴行六十,世间何许凤凰池。

复制 俞德邻 《小园漫兴四首》

赠良常山人

形式:

青岁迂疏厌市廛,诛茅结屋北山巅。 泉冷阴洞猿分饮,草软阳坡鹿伴眠。 三径烟云浑是画,四时风月不论钱。 忽逢野老谈庚甲,笑指乔松不记年。

复制 俞德邻 《赠良常山人》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