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桥东。二月里杏花开放季节里的蒙蒙细雨沾了衣裳,似湿非湿,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注释

短篷:带篷的小船。 杖藜(lí):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志南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平不详。...
复制作者 志南
猜您喜欢

溪南夜泊

形式:

秋晦舟中夜,相看独有灯。 随缘聊寄宿,宁道不如僧。 溪对桥双影,云低水一层。 疏疏风柳外,虫响乱渔淜。

复制 葛一龙 《溪南夜泊》
类型:

读山海经二首

形式:

白日出扶桑,流光丹若木。 东西几万里,倒影射蒙谷。 尝闻瀛海上,半夜见日浴。 如何北荒外,乃有龙衔烛。

复制 童冀 《读山海经二首》

后和陶诗

形式:

下士困形役,至人得天游。 尸居一室间,心已历九州。 所以驱牛翁,不肯饮下流。 翩翩九苞凤,饮啄昆仑丘。 一飞下虞廷,再鸣止岐周。 瑞物不世出,安用罗网求。

复制 童冀 《后和陶诗》

题胡廷辉画梨园图

形式:

君不闻昔年天宝全盛时,梨园玉雪千万枝。君王夜入月宫去,后庭愁损千蛾眉。 银桥阁道相联络,十二阑干倚寒玉。归来不忆天上游,独记《霓裳羽衣》曲。 沉香燕坐清夜长,流苏宝带悬明榼。一百五日寒食节,三十六宫明月香。 玉环睡足娇无力,梦绕巫山楚云碧。六花散作晴云飞,落地琮花晓无迹。 渔阳一夜飞边尘,六龙万里天西巡。马嵬肠断埋香玉,蜀道天高空白云。 东归坐叹年华暮,遥夜漫漫谁与度。梨园弟子多白头,满眼新人不如故。 尔来此恨六百年,花开岁岁春风前。乾坤旧事逐流水,画图却向人间传。 半幅齐纨渺萧瑟,拭眼春风香露湿。当年画史知几人,曾为君王写无逸。

复制 童冀 《题胡廷辉画梨园图》

和衍公约看杏花韵

形式:

客乡不识花时节,官舍萧条如巷陌。 闭门犹恐迎朔风,况复看花事行乐。 前年又得殷师疾,往往空中闻打麦。 回思少年真一梦,幸免泥涂陷双脚。 非无万里封侯志,胆落绳桥悬度索。 亦欲州县谋斗升,束带晨趋谒方伯。 坐是蹉跎四十年,不知两鬓如霜白。 东邻有子早宦游,骏马雕鞍日驰跃。 西邻有客亦从军,十载归来门列戟。 书生半世成何事,出门却笑天地窄。 南北驱驰今几年,犹喜青衫尚如昨。 去冬十月上燕蓟,朔风入怀衣缝拆。 弊裘百日走黄沙,纵有清泉谁浣濯。 平生故人幸相值,一一襟怀皆磊落。 四海谁非兄弟亲,百年同是乾坤客。 兴来载酒数相过,如此客怀良不恶。 昨宵忽作乡山梦,便欲飞书谢娄约。 来春玉版行可参,拟约参寥同大嚼。

复制 童冀 《和衍公约看杏花韵》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