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洪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评析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十二

形式:

三十年前,无交涉处有交涉。 三十年后,有交涉处无交涉。 须无交涉,饮恨难忘,含悲含笑一炉香。

复制 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十二》
类型: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九

形式:

人人头顶天,脚踏地,眼里放光,鼻孔出气,与他诸佛诸祖无别无异。 因甚握节当胸,听我谩你。 莫有不被谩□么,我且问你,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毕竟是祖意是教意。

复制 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九》
类型: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九十五

形式:

九月授衣,无衣可受。 衲僧门下,别有要妙。 新糊纸被烘来暖,一觉和衣到五更。 闻得上方钟鼓动,又添一日在浮生。

复制 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九十五》
类型: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六

形式:

我心似秋月,道似又还别。 秋月有亏盈,吾心无损益。 人人只知登楼赏玩向天边觅,殊不知自己衣单下有个光明藏子十分圆满十分皎洁。 信得及,见得彻。 非惟一夕欢,千古可怡悦。

复制 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六》
类型: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八十七

形式:

谈玄谈妙,将油洗皂。 行棒行喝,剜肉成疮。 诸方多是夸张作说,集云只据见定商量。 年年九日是重阳。

复制 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八十七》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