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想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桂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桂、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最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想,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给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辛弃疾介绍和辛弃疾诗词大全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
复制作者 辛弃疾
猜您喜欢

和江晦叔喜雨

形式:

千里人怀闵旱心,轻将岁事叩天阍。 骤倾江海繁声合,尽涤山川沴气昏。 官责时丰聊共喜,归休兴动欲谁论。 更思田父相邀乐,步屧春风倒社尊。

复制 李复 《和江晦叔喜雨》
类型:

赠楷长老

形式:

灵源独耀脱根尘,岂论空身与色身。 若论有无宁见法,须知开悟不因人。 病喑得味难形语,走饿还家忽忘贫。 薪火相交多少险,烦师与众指迷津。

复制 李复 《赠楷长老》
类型:

托人求田

形式:

绿绕随城潏水流,百年那免问菟裘。 泉甘易汲能蠲疾,土沃翻耕每报秋。 欲托高人论地券,共期他日老渔舟。 归身未到心先到,得此馀无一事求。

复制 李复 《托人求田》
类型:

登后峡寨北山

形式:

薄落山前菊未开,郁孤水畔独登台。 明朝匹马冲霜去,直到鸣沙北始回。

复制 李复 《登后峡寨北山》
类型:

和刘丈招与康集同游韦杜

形式:

潏水桥边纵客车,去天尺五访寻初。 按图韦杜风烟在,遗址隋唐锦绣馀。 雨后晚花寒寂历,霜前老树半雕疏。 松间有酒来招我,远约相依造隐庐。

复制 李复 《和刘丈招与康集同游韦杜》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