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鉴赏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佚名介绍和佚名诗词大全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复制作者 佚名
猜您喜欢

念奴娇

形式:

碧池如染,把玻璃瓮就,纤埃都绝。西国夫人空里坠,圆盖亭亭排列。莹质无瑕,尘心不染,远社堪重结。当时盛事,虎溪茗碗翻雪。 千载以意谁论,人争买笑,醉眼看罗袜。坐上如今皆我辈,纱蕴从来蠲洁。击节临风,停杯对月。浩气俱英发。两翁仙举,玉堂正在金阙。

复制 卢炳 《念奴娇》
类型:

鹧鸪天(席上戏作)

形式:

秋月明眸两鬓浓。衫儿贴体绉轻红。清声宛转歌金缕,纤手殷勤捧玉钟。 娇娅姹,语惺松。酒香沸沸透羞容。刘郎莫恨相逢晚,且喜桃源路已通。

复制 卢炳 《鹧鸪天(席上戏作)》
类型:

满江红(送赵季行赴金坛)

形式:

积雨连朝,添新涨、一篙春碧。寒犹在、东风料峭,柳丝无力。系惹画船都不住,从教兰棹双飞急。泛大江、东去欲何之,瓜期迫。 龙钟裔,神仙伯。金闺彦,文章客。算河阳花县,恁生留得。制锦才高书善最,鸣琴化洽人欢怿。想未容、坐暖诏归来,君王侧。

复制 卢炳 《满江红(送赵季行赴金坛)》
类型:

踏莎行(过黄花渡,沽白酒,因成,呈天休)

形式:

猎猎霜风,濛濛晓雾。归来喜踏江南路。千林翠幄半红黄,试看青女工夫做。 茅舍疏篱,竹边低户。谁家酒滴真珠露。旋酤一醆破清寒,趁晴同过黄花渡。

复制 卢炳 《踏莎行(过黄花渡,沽白酒,因成,呈天休)》
类型:

冉冉云(牡丹盛开,招同官小饮,赋此)

形式:

雨洗千红又春晚。留牡丹、倚阑初绽。娇娅姹、偏赋精神君看。算费尽、工夫点染。 带露天香最清远。太真妃、院妆体段。拚对花、满把流霞频劝。怕逐东风零乱。

复制 卢炳 《冉冉云(牡丹盛开,招同官小饮,赋此)》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