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鉴赏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佚名介绍和佚名诗词大全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复制作者 佚名
猜您喜欢

行行且游猎篇

形式:

之罘讲射所,上林娱猎场。选徒骄楚客,召狩誇胡王。 罕车已戒道,风乌复起行。佽飞具矰缴,材官命蹶张。 高罝掩月兔,劲矢射天狼。蹠地不遑逸,排虚岂及翔。 日暮勾陈转,风清铙吹飏。归来宴平乐,宁肯滞禽荒。

复制 刘孝威 《行行且游猎篇》
类型:

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二首 其一 春宵

形式:

花开人不归,节暖衣须变。回钗挂反环,拭泪绳春线。 今夜月轮圆,胡兵必应战。

复制 刘孝威 《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二首 其一 春宵》
类型:

骢马驱

形式: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犀羁玉镂鞍,宝刀金错鞘。 一随骢马驱,分受青蝇吊。且令都护知,愿被将军照。 誓使毡衣乡,扫地无遗噍。

复制 刘孝威 《骢马驱》
类型:

怨诗

形式:

退宠辞金屋,见谴斥甘泉。枕席秋风起,房栊明月悬。 烛避窗中影,香回炉上烟。丹庭斜草径,素壁点苔钱。 歌起蒲生曲,乐奏下山弦。新声昔广宴,馀杯今自传。 王嫱向绝漠,宗女入祁连。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 昭台有媵御,曾坂无弃捐。后薪随复积,前鱼谁更怜。

复制 刘孝威 《怨诗》
类型:

思归引

形式:

胡地凭良马,怀骄负汉恩。甘泉烽火入,回中宫室燔。 锦车劳远驾,绣衣疲屡奔。贰师已丧律,都尉亦销魂。 龙堆求援急,狐塞请先屯。枥下驱双骏,腰边带两鞬。 乘障无期限,思归安可论。

复制 刘孝威 《思归引》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