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孟子介绍和孟子诗词大全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
复制作者 孟子
猜您喜欢

寿许太宰

形式:

明公昔乘御史骢,问俗直过东山东。 海底鲸鲵失巢窟,草间狐兔无留踪。 明公今曳尚书履,手握星枢正天纪。 诏草亲劳主上裁,蒲轮特为苍生起。 白首兼持将相权,中朝五福几人全。 威加朔漠三千里,身系安危四十年。 明明衮职谁能补,籍籍人称仲山甫。 不独芝兰满径庭,尽看桃李填门户。 桃李阴阴寿域开,帝垣西畔接蓬莱。 朝回欲致长生祝,笑对南山歌有台。

复制 边贡 《寿许太宰》
类型:

送钱士宏监税杭州

形式:

城头旭光翻早鸦,水部使者驱行车。 行车悠悠向何处,未到行曹先到家。 行曹去家馀百里,槜李西来岸如砥。 吴岫云连越岫云,西湖水接东湖水。 鄂王庙前春草青,苏公堤上花冥冥。 炎州逐客应相别,想见鸰原万里情。

复制 边贡 《送钱士宏监税杭州》
类型:

伯川子仕为地官大夫能其官且有显陟矣一旦思其母夫人解印绶去予知其必有以也取六义之比赋有兔诗二章以美之 其一

形式:

有兔何爰爰,宅我中谷阿。 中谷一何邃,山石郁嵯峨。 修篁荫清风,秋鞠扬其华。 于偃复于息,为乐将如何。

复制 边贡 《伯川子仕为地官大夫能其官且有显陟矣一旦思其母夫人解印绶去予知其必有以也取六义之比赋有兔诗二章以美之 其一》
类型:

奉赠少司徒华容王公致仕

形式:

大谷霁长霖,回云媚山泽。 流潦岂不广,孰云泥吾轭。 朝谢司农卿,夕为岳阳客。 皇眷良在兹,行止各有适。 有适非盘敖,眷言反初役。 解彼府中绶,归我湖上宅。 葺宇依清涟,跻山憩玄石。 幽栖谢生虑,静便终日夕。 矫矫云际鸿,谁能制其翮。

复制 边贡 《奉赠少司徒华容王公致仕》
类型:

维洛美刘子也刘子仕洛为大夫作室以奉母君子名之曰荣养风人美之故作是诗焉 其二

形式:

荣名本天爵,匪直耀圭组。 之子仕京洛,膏泽被遐土。 膏泽被遐土,皇鉴亦孔昭。 烜烜循吏称,洋洋流汉朝。 寔维慰母心,居处良逍遥。

复制 边贡 《维洛美刘子也刘子仕洛为大夫作室以奉母君子名之曰荣养风人美之故作是诗焉 其二》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