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朱熹介绍和朱熹诗词大全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
复制作者 朱熹
猜您喜欢

之清远

形式:

负郭田空客已逋,登舟袁虎漫佣租。 门前小试双文履,江上轻浮五石瓠。 帆挂三江凉雨急,寺残中宿远烟孤。 潮声到枕闻吹笛,为谱清愁寄二禺。

复制 陈子升 《之清远》
类型:

寄吴门故人

形式:

吴门千里故人欢,每折疏麻意莫殚。 茂苑初莺啼杂树,太湖春水溢微澜。 马飞匹练清尘远,鱼隐双钩白日寒。 十载长谣滞桑梓,赁舂何地待梁鸾。

复制 陈子升 《寄吴门故人》
类型:

薛二过宿归后却寄

形式:

翩然来对草堂闲,又爱元亭自闭关。 沿岸棹随黄犊去,向汀人共白鸥还。 蝉追高唱传深柳,雨漱微酣到暝山。 后日相思寻步履,隐囊依旧绿苔环。

复制 陈子升 《薛二过宿归后却寄》
类型:

送董无休还会稽兼寄陆惠迪子占兄弟

形式:

严城风物倍萧森,斜日河桥去客心。 三策漫劳趋阙献,五噫还为出关吟。 苎萝黛色归装入,茹霅烟波倚棹寻。 且欲从君称二陆,云间仿佛似山阴。

复制 陈子升 《送董无休还会稽兼寄陆惠迪子占兄弟》
类型:

江楼归兴

形式:

将归更上尉佗楼,楼外烟江惹客愁。 白发影同汀鹭晚,黄花香在井梧秋。 平芜迥绝千林鸟,独树闲邀一叶舟。 惟望故山今夜月,清辉前路慰同游。

复制 陈子升 《江楼归兴》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