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与《龙说》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去读读。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韩愈介绍和韩愈诗词大全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
复制作者 韩愈
猜您喜欢

山观即事

形式:

落日空林散紫烟,满阶瑶草碧芊芊。 梦回虚阁云侵榻,诗和高僧鹤寄笺。 列岫当窗开画嶂,双流合涧奏冰弦。 凭栏极目层峦外,采药馀风未渺然。

复制 俞体莹 《山观即事》
类型:

宿栖霞岭金鼓洞赠蔡尊师

形式:

石洞最幽寂,从师养静根。 清闲十二月,《道德》五千言。 云懒长依岫,泉流自到门。 山房客信宿,玄理共探论。

复制 俞体莹 《宿栖霞岭金鼓洞赠蔡尊师》
类型:

送陈静岩师入都

形式:

空山无计挽君留,高挂云帆蓟北游。 明日春寒江上路,满天风雨一扁舟。

复制 俞体莹 《送陈静岩师入都》
类型:

新凉露坐

形式:

小小盆池皱绿漪,嫩凉庭院晚风宜。 人来茉莉香生处,秋在阑干雨过时。 便作东坡瓜子会,更催杜老藕丝词。 何当自入名山去,竹几蒲团静与期。

复制 金孝纯 《新凉露坐》
类型:

未起

形式:

未起心犹寂,初回梦已空。 曙光镫影外,春意鸟声中。 菊枕频欹雨,芦帘不受风。 自惭小室赋,无复蔡凝工。

复制 金孝纯 《未起》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