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载于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为“桃花矶”,明清唐诗选本均题为“桃花溪”,认为是唐代张旭所作,作于盛唐时期。而在南宋王十朋编定的《蔡端明文集》中,有一首《度南涧》,内容与这首《桃花溪》相同,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一文中认为它是宋代蔡襄的作品有着相当有力的证据。李定广则认为莫砺锋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蘅塘退士: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张旭介绍和张旭诗词大全

诗人: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
复制作者 张旭
猜您喜欢

尤美轩在玉山县小叶村喻子才作尉时名之取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所谓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者后数年旧轩既毁复作寺僧移轩山下汪圣锡要诗叙本末因成数句寄之

形式:

兹轩在何许,远在洞岩侧。 洞岩山水胜,自与尘土隔。 天以奉幽人,宁肯媚过客。 尉曹昔吏隐,到此若有获。 名轩曰尤美,尽去眼界窄。 坐令欧阳公,馀意转明白。 车马走道路,我久度此厄。 茫茫六合间,于此有安宅。 轩虽有成坏,山本无异色。 举头见林壑,不必更远索。

复制 吕本中 《尤美轩在玉山县小叶村喻子才作尉时名之取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所谓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者后数年旧轩既毁复作寺僧移轩山下汪圣锡要诗叙本末因成数句寄之》

臞庵

形式:

伊洛富山水,家有五亩园。 花竹绕瀍涧,不让桃花源。 清时足真赏,户门开层轩。 一朝胡尘暗,故家希复存。 莽苍走万里,始及吴市门。 庵庐据形胜,冰壶贮乾坤。 亭榭着仍稳,不见斧凿痕。 主人更超迈,云梦八九吞。 植杖邀我坐,笑语清而温。 坐令车马客,稍识山林尊。 十年老朝市,渐见两目昏。 求田与问舍,姑置不复论。 但愿从我公,不使世谛诨。

复制 吕本中 《臞庵》

田家漫兴

形式:

巷陌交道近,茅檐接复疏。 岸榆容系艇,篱竹许封蔬。 地僻常远市,檐卑牧鸡豕。 绕村杨柳花,沿溪芦荻水。 野老随分过,商榷桑与梓。

复制 吕本中 《田家漫兴》

海上篇

形式:

天风万里起,海水高十寻。 中有都人士,拔剑拯陆沉。 素甲三十里,朱縢万千垒。 誓身殉家国,援抱常切齿。 东连海上兵,天挺三世英。 艨艟山岳高,军储沧海倾。 纵横长江动,军威千里空。 拊手功可立,名姝何足惜。 痛饮伫黄龙,酣醉实狼籍。 一朝肘腋变,惊雷还自敌。 鸟兽散何为,岛上复卖国。 叹息复叹息,燕市文山即。 海外多君子,至今长恨水。

复制 吕本中 《海上篇》

怀秋

形式:

秋风日夜至,念我少年时。 新凉喜欲舞,至今心未衰。 心虽未遽衰,老病则已甚。 颓然坐前阶,乃若两鸟噤。 子病少则尔,衰羸非独今。 徘徊以彷徨,何以异夙心。 死者合已死,空费子百虑。 在者亦已老,契阔少相遇。 洗心西方观,子复未肯然。 胡然竞日力,今年如去年。

复制 吕本中 《怀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