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 圆觉菩萨

: 释迦牟尼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人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以顶礼礼敬佛足,然后起立右转,绕佛三圈,又长跪在佛前双手合掌,对佛禀告道:“大悲世尊,为我们宣说清净觉悟的种种方便法门,使末世众生获得极大利益。世尊,我们现在已经得以开悟,如果佛入灭后,末世众生未能得以开悟的人,应该如何建设道场,安置净居来修习这个圆满觉悟的清净境界?修证圆觉境界的三种清净观法,应该以哪个法门为首?只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为参加法会的大众以及末世众生布施丰饶的利益。” 圆觉菩萨说完后,再次五体投地向佛祖致礼,循环往复,这样连续请求三次。 那时,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向如来询问这些方便法门,以便将丰饶的利益布施给众生。现在你就仔细地听,我为你解说。” 当时,圆觉菩萨以能接受佛的教导而心生欢喜,和其他参加法会的大众安静地听佛说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论佛陀在世,还是灭度,或者佛法的末法时期,都有一类众生具有大乘根性,深信佛的秘密大圆满觉心。而这些想要修行的人,如果在寺院里,有安置信徒等杂事影响修行,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所以应当随自己能力大小思维体察各种法门,如同我已经讲过的。如果没有其他杂事因缘,就应建修行的道场,设定修行期限,长期一百二十天,中期百天,短期八十天,安心地居住在清净居所。 “佛现今在世,就应当正念思维。如果佛灭度后,就应当设置佛的形像,对佛心存目想,明记不忘,如同佛在世常住时样。悬挂幡和鲜花,经过二十一天的礼佛忏悔,求佛哀悯我的忏悔心。遇到好的境界,身心轻松安详,经过二十一天之后,一一直保持正念。 “到了初夏,安居三个月,应当按照清净的菩萨教法而安居,心离声闻小乘法,不依靠徒众。到了开始安居那天,即在佛前说这样的话:我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某,遵依菩萨乘,修习寂灭法行,同入清净佛性真如境界,大圆觉性是我修行证果的处所,身心安居于平等圆满的觉性智慧,这是因为圆满的清净自性没有任何牵系。现在我恭敬地请求,不依据声闻乘教法,与十方如来以及大菩萨同作三月安居的行法,为了修证菩萨无上圆妙觉性的原因,不牵系徒众。善男子,这叫傲菩萨示现安居。过了三期中自立的期限后,就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没有障碍了。 “善男子,如果末世修行的众生,求菩萨道而按照三期法修行的人,如果不是依据佛教导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善男子,如果众生修习奢摩他,要先取至静,心中不生起念想,静到极处便产生觉悟智慧,这样的极静能从一身而扩展到一个世界,觉悟智慧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如果觉悟智慧遍满一个世界,那么一个世界中有个人生起一个念头,就都能觉知,百千个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是依据佛教导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善男子,如果众生修习三摩钵提,应当专心念想十方如来和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据种种法门,逐渐次序勤苦修定,广发大的誓愿,自己熏习自心成为根性种子。如果不是依据佛教导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善知识,如果众生修习禅那,先从数息入手,心中就会了知生、住、灭,以及其始末长短,多少头数。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对于自己心念的分别状态和心念的次数,无不明白知晓。如此这样逐渐进步,乃至于能够知道百千世界中的一滴雨,好像亲眼目睹自己所用的东西。如果不是依据佛教导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以上这些就是三种清净观法初入手的方便法门。如果众生能全面修习三种清净观法,勤奋践行努力上进,就好像是佛出现一样。如果后世的愚钝众生,心想求道,但不能取得成就,这是由于以前所做的恶业障碍,应当经常忏悔。要常常生起希望,先断除憎、爱、嫉妒、谄曲的心念,求胜进增上的心。随便修习三种清净观法中的一种,这个观法不能成功,就再修习其他观法,心不放弃,逐渐求证。” 当时,世尊为了重新阐述这个真义,于是说偈语: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注释

安居:又称“坐夏”,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净观:清净的观法。此处指奢摩他(止)、三摩钵提(等持,即定)、禅那(禅定)。 饶益:丰足利人,给人丰饶的利益。 伽蓝:“僧伽蓝摩”的简称,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 缘事:因果报应的事相。 随分:随力量的大小。 幡华:幡和鲜花。幡,即旌旗的总称。 平等性智:证自他平等之理而得的智慧。 菩萨道:菩萨所修的道法,即自利利他的道法。 三昧:译为“定”,是定心于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叫做“定”。 数门:“数息门”的简称。即数息观,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的观法。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佛教大乘之经典。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释迦牟尼
猜您喜欢

中台五题。玉蕊(乱前唐昌观玉蕊最盛)

形式:

唐昌树已荒,天意眷文昌。晓入微风起,春时雪满墙。

复制 郑谷 《中台五题。玉蕊(乱前唐昌观玉蕊最盛)》

送太学颜明经及第东归

形式:

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艰难登一第,离乱省诸兄。 树没春江涨,人繁野渡晴。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

复制 郑谷 《送太学颜明经及第东归》

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

形式:

锦帐名郎重锦科,清宵寓直纵吟哦。冰含玉镜春寒在, 粉傅仙闱月色多。视草即应归属望,握兰知道暂经过。 流莺百啭和残漏,犹把芳樽藉露莎。

复制 郑谷 《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

省中偶作

形式:

三转郎曹自勉旃,莎阶吟步想前贤。未如何逊无佳句, 若比冯唐是壮年。捧制名题黄纸尾,约僧心在白云边。 乳毛松雪春来好,直夜清闲且学禅。

复制 郑谷 《省中偶作》

驾部郑郎中三十八丈尹贰东周荣加金紫谷以末派…因贺送

形式:

香浮玉陛晓辞天,袍拂蒲茸称少年。郎署转曹虽久次, 京河亚尹是优贤。纵游云水无公事,贵买琴书有俸钱。 今日龙门看松雪,探春明日向平泉。

复制 郑谷 《驾部郑郎中三十八丈尹贰东周荣加金紫谷以末派…因贺送》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