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释
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这首词一说作者是张先。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褚生

...
复制作者 晏几道(一说张先)
猜您喜欢

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

形式:

望舒虽是月,借作此楼名。 收尔万家地,归吾双眼明。 规模成巧小,景物散纵横。 人若无高见,虚空柱谩擎。

复制 陈藻 《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

试后自题因送从弟敬之赴省

形式:

银袍二万纵人多,笔误无如鬼魅何。 祇恐有司长莽卤,那知昏病自蹉蛇。 交游解散文因怪,门户谁兴鬓欲皤。 赖有阿连才思逸,乘槎好好上天河。

复制 陈藻 《试后自题因送从弟敬之赴省》

和林子望二绝 其二

形式:

劝君莫要叹无官,幸有田园在故山。 满室清风满林月,人生何事胜于闲。

复制 陈藻 《和林子望二绝 其二》
类型:

平江课赋待试混补萧中立见之有相怜色因成四韵

形式:

吾乡犹自哂吾徒,易道东来话得无。 幸有蔡邕过爨下,独怜贾岛作原夫。 昌黎俗笔何曾短,永叔文衡不到输。 多少科名成底事,聊安飘泊老江湖。

复制 陈藻 《平江课赋待试混补萧中立见之有相怜色因成四韵》

看船

形式:

迅步如何却放迟,贪看船子下滩奇。 身贫也守垂堂戒,自觉年高命未知。

复制 陈藻 《看船》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