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怀古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 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 “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纳兰性德介绍和纳兰性德诗词大全

诗人:纳兰性德

清满洲正黄旗人,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祖姑孟古哲哲......
复制作者 纳兰性德
猜您喜欢

暮春

形式:

底事春将暮,风狂雨又斜?绿肥千个竹,红瘦一庭花。 书喜能医俗,诗惭未到家。鬓毛惊欲变,无术返年华。

复制 费墨娟 《暮春》

秋夜

形式:

池边杨柳碧婆娑,渐觉轻寒透薄罗。依枕梦回虫语乱,卷帘风定月阴多。 香销炉冷更初转,夜静秋高雁乍过。好景教人眠未得,新诗写就且长哦。

复制 费墨娟 《秋夜》

秋夜偶赋

形式:

橙香阵阵逗窗纱,秋气宜人睡味嘉。好梦乍惊风过竹,疏帘半卷月当花。 白添两鬓思亲老,红遍千林感物华。惆怅光阴同逝水,始知反哺不如鸦。

复制 费墨娟 《秋夜偶赋》

寄怀阿嫂

形式:

风雨萧萧昼漏迟,故园遥望路参差。离怀难遣当今日,好景空教忆昔时。 窗下与君同刺绣,花前为我和新诗。别来无限相思意,特写云笺寄故知。

复制 费墨娟 《寄怀阿嫂》

答大兄悼外子原韵三首(1) 其三

形式:

柏舟苦操有谁知,婚嫁纲维我独持。意绪乱同麻万绪,心丝纷若藕千丝。 要将家振应怀志,欲望夫归未有期。今日可怜中道别,惟祈来世永相随。

复制 费墨娟 《答大兄悼外子原韵三首(1) 其三》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