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用韵答凤川朱先生的拼音版

  • shān
    yòng
    yùn
    fèng
    chuān
    zhū
    xiān
    shēng
  • zōng
    lín
  • qiū
    lěng
    qióng
    jiǎng
    chuáng
    shēn
    shǔ
    jiǎo
    mián
    chuáng
  • shān
    chú
    shí
    jǐn
    sōng
    huā
    bǐng
    dǐng
    yān
    xiāo
    bǎi
    zi
    xiāng
  • bàn
    绿
    tái
    chéng
    宿
    mǎn
    jiē
    hóng
    zuì
    xīn
    shuāng
  • yōu
    jiàn
    sān
    dōng
    jìn
    zhú
    tuán
    xuě
    zhǎng
宗林介绍和宗林诗词大全

宗林

明僧。浙江馀姚人。俗姓宋,字大章,号朽庵。居杭州安隐、净慈间。嘉靖初至京师,居香山。工诗,有《浮生梦幻篇》、《香山梦寐集》。...
复制作者 宗林
猜您喜欢

本草纲目 · 草部 · 莽草

形式:

释名 芒草、鼠莽。 气味 (叶)辛、温、有毒。 主治 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用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二两,切细,以水和醋泡一夜。取出,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此法亦治癣疥杂疮。耳鼻疾,可以棉裹药汁塞。此方名“莽草膏”。 小儿风阐(抽筋、翻眼,重者一天发病数十次)。用莽草、舅丸各一鸡蛋黄大,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此法亦治癣疥杂疮。耳鼻有疾,可以棉裹药汁塞住。此方名“莽草膏”。 头风久痛。作莽草煎汤洗头。勿令药汁入目。 瘰疬结核。用莽草一两,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布上帜疮。一天换药二次。 乳肿不消。用莽草、小豆,等分为末,加苦酒和匀,敷患处。6、风虫牙痛及喉痹。用莽草叶煎汤。热时含口中,过一会吐去,很有效。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莽草》

本草纲目 · 草部 · 地锦

形式:

释名 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酱瓣草、猢孙头草。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用地锦草洗净、晒干,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 妇女血崩。用嫩地锦草蒸熟,加油、盐、姜调食,并喝一、二杯送下。又言:地锦草阴干,研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可止崩。 小便血淋。用地锦草加水捣服。 刀伤出血不止。用地锦草捣烂涂上。 风疮癣疥。用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一起捣成末,敷患处。 趾间鸡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锦草捣烂敷上,甚效。 黄疸。用地锦草、羊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二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近药末投入,再加白面适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地锦》

本草纲目 · 草部 · 水藻

形式:

气味 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 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水藻》

本草纲目 · 草部 · 酢浆草

形式:

释名 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 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一繁荣昌盛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 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处,有效。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酢浆草》

本草纲目 · 草部 · 附子

形式:

释名 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附子》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