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芜又枯焦。
桑树柘树全废毁仍然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要征收农业税。
时常在外挖些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现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斫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斫赋税和兵徭。

注释
蓬茅:茅草盖斫房子。
麻苎(zhù):即苎麻。
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征苗:征收农业税。
后:一作“尽”。
和:带着,连。
旋:现(做)。
斫:砍。
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斫湿柴。
征徭:赋税和徭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此中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时遇。全中通过触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中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中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中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妇,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时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触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妇一句,抓住“衣衫妇、“鬓发妇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妇、“旋斫生柴妇的描写来看,触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时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妇此处的“纳税妇,指缴纳丝税;“征苗妇,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时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时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妇。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妇,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妇。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触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中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触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妇。深触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触。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触更深处妇,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妇、“也应妇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中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中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触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中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中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中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中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触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中的蕴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即创作于这种社会背景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 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 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藏海诗话》:老杜诗:“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此言贫不露骨。如杜荀鹤“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带叶烧”,盖不忌当头,直言穷愁之迹,所以鄙陋也。切忌当头,要影落出。 《诗林广记》:此诗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曲尽拭情矣。采民风者,观之其能动心否乎? 《瀛奎律髓》:荀鹤诗至此俗甚,而三四格卑语率,最是“废来”、“荒后”。似此者不一,学晚唐皆以为式,予心盖不然之。尾句语俗似诨,却切。 《五朝诗善鸣集》:大似“东邻扑枣”之诗,自是君家诗法。 《围炉诗话》:开成已后,诗非一种,不当概以晚唐视之。如“时挑野菜和根煮”、“雪满长安酒价高”之类,极为可笑。 《初白菴诗评》:一变樊川家法,但要说得爽快,此学香山而失之肤浅者。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直写时事,然亦伤粗浅。纪昀:虽切而太尽,便非诗人之致。又云:五、六尤粗鄙。无名氏(甲):前六句叙事,而总括在末句,不独为一人也。诗与少陵气脉相通,岂非小杜贤子耶! 《唐诗析类集训》:总以首句“兵”字作主脑,死守以兵,征徭亦以兵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荀鹤介绍和杜荀鹤诗词大全

诗人:杜荀鹤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杜村)人。晚唐诗人。相传为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称杜十五。幼好学。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代梁太祖(朱温)时,授员外郎、知制诰;最后任翰林学士......
复制作者 杜荀鹤
猜您喜欢

七月十一日喜雨

形式:

一村潟卤变良田,甘泽重滋白露天。 历尽河淮江北路,喜从海角卜丰年。

复制 查慎行 《七月十一日喜雨》

窳轩初夏触景成吟八首 其一

形式:

亚檐庭树影初交,坐阅红芳换绿梢。 童稚不曾惊鸟雀,将雏时节复来巢。

复制 查慎行 《窳轩初夏触景成吟八首 其一》

窳轩初夏触景成吟八首 其二

形式:

插竹缠枝引几竿,诗人游戏出毫端。 屈将木本作芍药,抬举草花称牡丹。

复制 查慎行 《窳轩初夏触景成吟八首 其二》
类型:

徐观卿年四十三方举子书来索诗二首 其一

形式:

已称外祖方为父,女婿来参贺客筵。 若比尧夫差校蚤,生儿还在两年前。

复制 查慎行 《徐观卿年四十三方举子书来索诗二首 其一》

三年前手植牡丹闰月始花吟成八韵

形式:

烂熳三年约,参差五尺丛。 稍迟因闰月,最后领春工。 密叶深流翠,狂苞怒发红。 扶头香与力,登颊酒无功。 日出光相射,烟含态转融。 怜渠风雨后,慰我寂寥中。 台榭移难定,笙歌赏易终。 不如离色界,长伴白头翁。

复制 查慎行 《三年前手植牡丹闰月始花吟成八韵》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