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海上刻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注释
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
无力:一作“无气”。
故乡人:一作“本邦人”。
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为避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害,携高美人载着书籍投奔了后唐。走时立木海上、刻诗于木,该诗便是为记录此事而写。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全诗意象鲜明,隐喻深微。

  《立木海上刻诗》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这一首诗的意思是,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为皇太子,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这就是“小山压大山”;而自己虽为兄长,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所以说“大山全无力”。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辽代诗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把契丹文与汉文融合在同一个比喻中,是一种很特殊的比兴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融合的诗作。

  此诗写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以及逃奔异国、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的情怀,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现实。虽然它在艺术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带有契丹人开始学习作汉语诗时尚欠成熟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首能体现契丹、汉文化碰撞交融、优势互补的佳作,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当时其他汉语诗无法替代的意义。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褚生

...
复制作者 耶律倍(辽代)
猜您喜欢

次徐灵渊韵赠赵灵秀

形式:

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三年在任同仙隐,一日还家只旧贫。 种得溪蒲生似发,教成野鹤舞如人。 出门便是登山路,更要遥山翠色匀。

复制 翁卷 《次徐灵渊韵赠赵灵秀》

寄山人徐灵晖

形式:

只隔烟霞数里间,本期还往共幽闲。 宁知逸羽飞相背,我入山来君出山。

复制 翁卷 《寄山人徐灵晖》

和陈待制秋日湖楼宴集篇

形式:

一夕鸣雨来,秋容变俄顷。 湖山属初霁,风烟带微冷。 侍臣设芳筵,开楼玩澄景。 怀我林下人,招携共观省。 碧草铺近洲,白云冒遥岭。 依稀兰杜香,仿佛潇湘净。 抚化篇忽成,达生累全屏。 即是造物游,何必神仙境。

复制 翁卷 《和陈待制秋日湖楼宴集篇》

送陈郎中柄

形式:

频年经虎害,人望使君来。 地重分旄节,州清管钓台。 凉天星象动,吉日印符开。 帝擢平津策,曾知有用才。

复制 翁卷 《送陈郎中柄》

喜蒋德瞻还里

形式:

为官三载馀,所得是清虚。 学就金丹法,修成玉检书。 乍归人客满,久出竹林疏。 怪我吟髭白,相欢相见初。

复制 翁卷 《喜蒋德瞻还里》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