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宝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孙中谁是杰出英雄。
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没有刘邦的功业何必空唱《大风歌》。
赵普反对宋太祖收复幽燕本无四方志,可笑求和的“澶渊之盟”竞成百年丰功。
辽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为宋金国界,只归罪于宋徽宗亡国恐怕未必公允。

注释
白沟:指今河北容城东面的白沟河。北宋时,宋辽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
宝符藏山:“宝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攻:研究,借鉴。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其势力建立了后晋王朝。
空歌海内风:意为宋太祖未能像刘邦那样威加四海,一统天下。空:徒然。
赵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元:同“原”,根本。
澶渊:指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和约。
宣和:宋徽宗年号,此代指宋徽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并未见诸行动,而予孙又不能继承伐燕的遗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颔联沉痛指出严重后果,诗人用两个地名构成对仗,指出北宋没有收复沦陷的国土,空有统一之名,而无统一之实。

  颈联举出两个具体事例构成对仗,开国大臣本无统一大志,而后来的真宗在战争胜利时,又订出屈辱求和的城渊之盟。所谓澶渊和约就遗笑百年。

  尾联议论作结。辽金入侵中原,北宋灭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自沟推至江淮。产生这一局面,仅责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灭之祸,未能实现统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

  诗人激于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回顾了北宋一代的兴亡,批判了北宋开国后对敌退让求和的妥协政策。

  全诗“以议论入诗”,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运用诗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写。不说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蜕“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说界河南移,而说“白沟移向江淮去”。诗中运用两个典故,自然贴切;而且由虚转实,引史论今。对北宋之亡不单是进行客观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强烈的抒情。诗人对北宋的屈辱求和,给予严正的批判,其中饱含了深刻而沉痛的爱国之情。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诗题《白沟》,白沟是一条河,在河北省。北宋时,宋与辽以此为界,称界河。南宋时,中原失陷,界河移到淮河。南宋灭亡之后,诗人途经白沟,有感而借界河南移之事来评论宋王朝的屈辱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注释

白沟:河名,在今河北省,上游为拒马河。北宋时,宋辽以此河为界河。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句:用春秋末晋卿赵简子“宝符藏山”的故事。《史记·赵世家》载:“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这句话借指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之地,但他的子孙有谁是出类拔萃的人呢? 幽燕:即燕云十六州,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山西一带。五代时为契丹割据,直到宋朝,仍为辽、金所占。 丰沛:指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 空:徒然。 海内风:指《大风歌》。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曾返故乡沛地,置酒宴请父老,即席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赵普:宋太祖。太宗两朝宰相,曾谏阻宋太祖北伐取燕。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句:此句谓赵匡胤未能收复幽燕,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统一国家,抵御外侮。 元:通“原”,本来。 澶渊(Chán yuān):古湖泊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小胜后与辽议和,由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澶渊和议维持了一百多年。 江淮:长江,淮河。金灭辽后,于公元1127年破汴京,灭掉北宋。宋室南渡后,宋与金的分界线就由白沟移到长江、淮河。 宣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此处指宋徽宗。宣和末年,金兵攻破汴京,虏走徽、钦二帝,北宋遂亡。 “止罪宣和恐未公”句:是说把北宋灭亡的罪责只归于宋徽宗恐怕是不公允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白沟》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七言律诗。作者路过白沟一带有感而作此诗,诗中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是儿孙不能继承遗志,对辽金一味妥协退让,终于酿成覆灭之祸。表现了诗人在元蒙统治下的深沉感慨。 诗的头两句是说:宝符藏山的故事可以借鉴,宋太祖以后的一代代嗣王,是否帝才,值得深思啊。接下来,诗的意思是说:不然的话,宋太祖赵匡胤曾积藏金帛,谋取天下统一,他的后辈儿孙为何不能继承遗志呢?如今幽燕数州为异族长期占领,那位汉高祖刘邦当年曾经高唱的“威加海内……猛士守四方”的宏图大志,早成为历史的陈迹了。落得这般地步的原因,举凡宋太祖,就听凭宰相赵普的谏阻,对辽一味地采取守势;至于宋真宗与辽的澶渊之盟,本来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抗战取得了胜利。宋真宗反而求和输银,却还吹嘘什么“不世之功”,这真是可笑可悲!结尾,诗人肯定地指出,宋一天不如一天,只怪罪末代的宣和(宋徽宗),就未必公平了。正是宋一贯妥协的对外政策,导致了最后的灭亡。这一番理论,是以前的文人所没有说过的,刘因系念宋朝、维护民族人民的利益、批判宋朝的对外政策,三位一体,充分体现了进取探索精神。在艺术上,这首七律格调高、寓意深,几乎句句用典,而清新自然,对仗工整,比喻奇巧,通篇流露出深沉的哀痛,这充分展示了诗人悲壮雄健的风格,至于以诗的形式探索宋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这也是一个创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虞集《安敬仲文集序》:以予观乎国朝混一之初,北方之学者,高明坚勇孰有过于静修者哉! 胡应麟《诗薮》:刘梦吉古选学陶冲淡,有句无篇。歌行学杜,龙兴寺。明远堂等作,老笔纵横,虽间涉宋人,然不露儒生脚色。元七言苍劲,仅此一家。 李东阳《麓堂诗话》: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极元之选,惟刘静修、虞伯生二人,皆能名家,莫可轩轾。世恒为刘左袒,虽陆静逸鼎仪亦然。于独谓高牙大道(dào),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若藏锋敛锷,出奇制胜,如珠之走盘,马之行空,始若不见其妙,而探之愈深,引之愈长,则于虞有取焉。 顾嗣立《元诗选》:元兴,承金元之季,遗山元裕之以鸿朗高华之作振起于中洲,而郝伯常、刘梦吉之徒继之。故北方之学,至中统、至元而大盛。 况周颐《蕙风词话》: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读之如饮醇醪,如鉴古锦。涵咏而玩索之,于性灵怀抱,胥有裨益。备录之,不觉其赘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刘因介绍和刘因诗词大全

诗人:刘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梦吉,初名骃,字梦骥,号静修。学宗程朱,而兼采陆九渊之说。家居教授,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学行荐于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辞归。有《静修文集》。...
复制作者 刘因
猜您喜欢

浣溪沙 晓思

形式:

恻恻春寒近五更。半窗斜月叫新莺。梦儿难好却无凭。 倚柱有期空盼影,隔花相唤不闻声。最无情处最牵情。

复制 沈谦 《浣溪沙 晓思》

醉花阴 重阳即事用李易安体

形式:

永昼空阶虫语咽。趱得头如雪。无奈又重阳,不见黄花,瞒过愁时节。 佳人浪作经年别。便梦来江截。何处最关情,凉透纱厨,酒暖鹅笙热。

复制 沈谦 《醉花阴 重阳即事用李易安体》

浪淘沙 次沈丰垣韵

形式:

见面不如初。绣带银涂。双鸾截断总成孤。离合从来俱是命,我害卿乎。 烛泪晓窗枯。梦里惊呼。湘山云雨竟荒芜。当日风流天也妒,莫恨情疏。

复制 沈谦 《浪淘沙 次沈丰垣韵》
类型:

浪淘沙 夜怨

形式:

人静雨潇潇。帘影风摇。残杯独酌转无聊。翠袖啼痕红烛泪,同洒春宵。 烟水隔斜桥。魂断谁招。带围宽尽沈郎腰。到得见时卿试比,不让苗条。

复制 沈谦 《浪淘沙 夜怨》

雨中花 · 春梦

形式:

月冷红梨浑欲谢。没甚事、和衣睡罢。宝帐灯明,翠屏香袅,已在花阴下。 独行小径心儿怕。遥望见、玉帘低挂。寂静无人,分明有路,隔着秋千架。

复制 沈谦 《雨中花 · 春梦》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