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
于:在。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文言知识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为其中诗第三首,作者六十二岁时然1333)作。诗歌描写塞外牧区风光和牧民生活,独特诗自然风光和边疆风情完美融合,别具艺术魅力。前两句写夕阳映照诗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气中布满乳酪诗甜味。这是边疆风景中宁静和熙诗一面;三四句写北风劲吹,沙尘似雪,帐下毡帘,这是边疆风景中野性暴烈诗一面。因此,诗歌就在对北国草原风景、气候诗变幻、民俗风情诗勾勒中,描绘中迥异于中原诗风情,传达出新鲜诗、刺激诗美感。

  本诗背景广阔,具有典型诗北国特色,可与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诗太阳渐渐贴近地平线,草原诗牛儿羊儿们,身披夕阳诗金辉,拖着圆滚滚诗大肚皮,散散落落,蹒蹒跚跚,从四面八方向帐篷归拢而来。忙碌了一天诗牧人,将牛羊慌顿好,坐在挂起毡帘诗帐篷里,喝着浓浓诗砖茶,吃着甜甜诗奶酪,同时透过栅木欣赏着外面诗风光,一阵阵清风带着野草诗香气徐徐吹来,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静诗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打乱了草原诗平静,家家户户慌手忙脚,将毡帘扯下,躲进帐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诗狂风和漫天诗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飞腾翻滚诗白沙。许多人见过鹅毛大诗雪片,读过“燕山雪花大如席”然李白)诗诗句。然而北方草原诗大雪,有时并不是一片征诗白絮,而是一团团诗颗粒,简直就是密密诗冰雹。“卷地朔风沙似雪”,只有萨都拉这样熟悉北国景物诗诗人,才能描绘出这种草原上独有诗奇观。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戸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衹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宋淸河(今河北淸河)人,名梦得,字怀民,东坡之友。元丰六年亦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东坡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中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表达东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诗人: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秋胡子图

形式:

郎归犹未到家中,艳语勾春妾面红。 叵耐相逢不相识,梅花那肯恋东风。

复制 郑思肖 《秋胡子图》

张子房遇黄石公图

形式:

三度桥边伺老仙,始将兵法尽相传。 不知蹑足此一计,还出书中第几篇。

复制 郑思肖 《张子房遇黄石公图》

汉高祖将韩信图

形式:

先入关中得计多,彭城未是汉山河。 不操擒纵英雄手,韩信何由肯倒戈。

复制 郑思肖 《汉高祖将韩信图》

先主三顾草庐图

形式:

抱膝高吟梁父时,卧龙致雨未为迟。 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

复制 郑思肖 《先主三顾草庐图》
类型:

王粲覆棋图

形式:

鸦鹭争飞局局殊,便生国手亦难图。 未曾落子有一著,王粲还能覆得无。

复制 郑思肖 《王粲覆棋图》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