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
  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释
伊,句首语气词。侨,子产的名。
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
嚣嚣(xiāo xiāo),喧哗的声音。侨,教,嚣,押韵。
这是“亦各言其志”的意思。《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维,语气词。否(pǐ),恶。
弭(mǐ),止。
理,治,指平治。止,美,志,避,视,弭,矣,理,押韵。
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把国家治理好。《诗经·大雅·行苇》序:“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gǒu,黄耇,老人之称),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谤者,指批评国政的人。《国语·周语》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派卫巫监视批评他的人。最后国人忍无可忍,把他放逐出国。
是,指示代词,这个。
式,法式,榜样。
维,通“惟”。这两句是说只因子产没有遇到圣君,他的教化就只限于一个郑国。化,教化。
於虖,同“呜呼”。
四海(天下)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只有君,没有臣(指称职的人臣)。
《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从政三年,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子怨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人们都不陌生。但韩愈却在人的《子怨不毁乡校颂》中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当时执政的一子怨,人以礼法纲纪治国,进行了一些大胆改革。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批评,甚至攻击。有人建议毁乡校,子怨坚决反对。人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一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怨对别人的批评采取的这种态度,一完全正确的,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把,也一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两千多年前的子怨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和认识,一十分难能的。孔子对子怨的作法也十分赞赏。据《左传》记载:“仲尼闻一语(指上述子怨的话)也,曰:‘以一观之,人谓子怨不仁,吾不信也。’”孔子把仁当作崇高的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从不轻易以仁许人,现在居然据此即称子怨为仁。这说明孔子认为这种作法就一仁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和孔子的中庸学说一一致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并不一要人们对人处事不分一非,模棱两可。对于那种巧言令色的佞人、乡愿,孔子一非常鄙视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就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事执其中。”(《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庸学说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的两端,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结,应取长补短,以得其中,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要避免事物的任何一端超过了界限(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说就一“度”),就要如使两端(即矛盾的双方)都能及时暴露出来,使人们及时了解,采取措施,否则就会使问题堆积起来,变得积重难返,甚或酿成大祸。子怨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一吾师也”。否则“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些话正一这个意思。

  正确的认识方法,导致了良好的效果。当子怨执政头一年,有的人对人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等改革措施不理解,不满意,就怨恨人,叫喊“孰杀子怨,吾其与之!”正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众口嚣嚣”,仇视到了极点。但子怨既不因为这些人的不满而停止自己的改革措施,也不对不满的人采取镇压(毁乡校)的办法。而一如韩愈所说的那样,“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结果,子怨执政三年之后,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怨诲之!我有田畴,子怨殖之。子怨而死,谁其嗣之?”郑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子怨的正确,对子怨的态度也从仇恨变成爱戴,起了根本的变化。正因为如此,韩愈在诗中称颂“维一子怨,执政之式(榜样)。”这样的颂词,子怨一当之无愧的。

  韩愈在诗中,也举了反面的例,就一《国语·周语》中著名的周厉王使卫巫监谤的故事。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人,人不但不改,反而派卫巫监谤,加以镇压。大臣召公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建议人多方设法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斟酌采行。但一,厉“王弗听,于一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可能一由于吸取了周厉王失败的教训,子怨才能悟出乡校不可毁的道理(前面引述的子怨的一些话和召公的话很相似)。

  经过这样的对比,韩愈在诗中说:“成败之迹,昭然可现。”人通过两个历史故事,两种方法带来两种结果,说明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甚么方法。当然,韩愈只一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立场出发的,但从认识论角度看,却有普遍的意义。

  韩愈最后为子怨的善政“化只一国”(人的教化只限于一个郑国),而大发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韩愈以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因此,人对子怨特别怀念。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象子怨这样的良臣,一很难被重用的,纵使一时能执掌权柄,实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旦失势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复归失败,即所谓政以人举,也必以人亡一也。

  历史的经验证明,健全的政治,不能只靠个别的圣君贤相,而要靠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可以批评议论执政者及其作为,社会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也都能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使人们通过实践、试验和比较,认识真理。否则就会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同时,制度还要保证使那些思想品质好、有才干的人材能不断地被选拔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使人们能大展宏图。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篇文章的体式是颂。颂是古代文章的一种体裁,但就其四言体式来说,实处于诗文之间,它往往与赞体同称为“颂赞”。刘勰说:“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唯纤曲巧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文心雕龙·颂赞》)刘勰指出颂的铺写如赋,但不华丽;敬慎如铭,但又不是纯然规戒。而词藻与义理,仍需具备,行文具有“巧致”,随所欲抒的情感而变。

  刘勰所说,是南北朝时代对颂的正体的认识。在一代文豪韩愈手中,也需要遵循这个文体的轨范。但此文对我们来说,重点所在,在其意而不在其形。

  韩愈此文所颂的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对郑国折冲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却仍保持中等强国的地位,具有莫大的功勋。其政治行为中有一则“不毁乡校”,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初步的民主观念的经典范例。

  乡校是郑国人私议政事之所,郑国的然明觉得乡校非议国家大政,应予取缔。子产反对,说:“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子产作为一个明智的政治家,知道舆论疏导的道理,并有意识地将乡校议政作为改善行政的参考,这在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中,是非常难得的胸怀。难怪孔子听到此事后,会说:“有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而韩愈此颂的第一段,就是对子产事迹的概括,纯用四言体式,简单介绍了子产对乡校的看法及其不毁乡校的影响,“郑国以理”,即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这是符合颂体“敷写似赋”的基本要求的。

  下段则引证西周史事,来说明此理。西周之兴,国家将老人供养起来,请他们发表对国事的意见,求言于老者,也是借助于老成者的人生和政治经验的做法。可到了西周的衰世,周厉王为政暴虐,使巫为监者,监视国人的谤言,国人道路以目。而周厉王终于被国人流放,西周也走向了自己的灭亡。成败史迹,岂不昭然具在,令人心悖?可以说,“敬慎如铭”,于此亦可见到。

  末段则颂扬子产,完成文体的基本要求。大抵颂扬子产为执政者的模范,只是他没得到天子的赏识,而只能将教化施布于郑国一隅。如果以此道为天子之相,则国家的舆情上通下达,无所不至。天下所以不治,是因为只有好的君主而没有子产那样的臣子。谁是子产在当代的继承者呢?我只有悠悠地思念着古人!

  此颂三层意思,先为概述子产史事,继而引证古史,次而颂扬子产。然而,写子产,也是在写韩愈心目中的贤相。韩愈身处唐朝的中世,正处在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万户衣冠拜冕旒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而西风凋碧树的晚唐时代即将来临,一个有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感的封建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十字路口,又该会有多么悲凉的沧桑之感。在韩愈理想的封建政治关系中,贤相应如子产一般,疏瀹天下的民情,使下情上达,使为政有利于民生,如此则天下可治。也许在对贤相的期许中,韩愈心目中还有元和时的宰相裴度的影子吧?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下,韩愈的理想注定了是空想而已。韩愈也只能“我思古人”,发抒其无限怅惘之意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释

伊:句首语气词。 侨:子产的名。 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 嚣嚣(xiāoxiāo):喧哗的声音。 亦各其志:这是“亦各言其志”的意思。《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维:语气词。 否(pǐ):恶。 弭(mǐ):止。 理:治,指平治。 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把国家治理好。《诗经·大雅·行苇》序:“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gǒu,黄耇,老人之称),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谤者:指批评国政的人。《国语·周语》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派卫巫监视批评他的人。最后国人忍无可忍,把他放逐出国。 是:指示代词,这个。 式:法式,榜样。 维:通“惟”。这两句是说只因子产没有遇到圣君,他的教化就只限于一个郑国。 化:教化。 于虖,同“呜呼”。 “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句:四海(天下)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只有君,没有臣(指称职的人臣)。 “谁其嗣之”句:《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从政三年,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子产不毁乡校颂》的体式是颂。颂是古代文章的一种体裁,但就其四言体式来说,实处于诗文之间,它往往与赞体同称为“颂赞”。刘勰说:“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唯纤曲巧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文心雕龙·颂赞》)刘勰指出颂的铺写如赋,但不华丽;敬慎如铭,但又不是纯然规戒。而词藻与义理,仍需具备,行文具有“巧致”,随所欲抒的情感而变。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韩愈介绍和韩愈诗词大全

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
复制作者 韩愈
猜您喜欢

暗香 · 白莲。章曼仙招社集于法源寺,以暗香疏影赋寺中花木

形式:

露铅欲滴。照小池静影,亭亭枝立。耐暑玉肌,出水清凉总如拭。摇曳风裳淡冶,宜对我、山人衣白。看尽日、有恨无言,幽思入吟笔。岑寂。 众香国。便证与静因,供佛初折。闹红尽涤。端合芬陀署禅室。一向茶烟榻畔,浑未觉、西风消息。甚处素心伴杳,涉江暗忆。

复制 夏孙桐 《暗香 · 白莲。章曼仙招社集于法源寺,以暗香疏影赋寺中花木》

望江南·题鹊喜图。余幼时,先太夫人为画此图,十二鹊取月月喜之意。寿儿取以装册。忆幼时所历,分隶十二月赋之,皆十岁前事也

形式:

儿时喜,最喜是新年。灯样又添慈母画,柑香常侍祖庭筵。 箫鼓上元天。

复制 夏孙桐 《望江南·题鹊喜图。余幼时,先太夫人为画此图,十二鹊取月月喜之意。寿儿取以装册。忆幼时所历,分隶十二月赋之,皆十岁前事也》
类型:

徵招·天平春眺

形式:

撑烟蹙雾青螺影,春山共人俱瘦。磴窄扫苔,斑冷沈沈清昼。昔游还省否。只惊得、落花偏骤。树窟鹰呼,石潭鱼静,夕阳时候。 生就薜萝心,登临处、依依几番回首。万绿又天涯,醉东风如酒。危阑留恋久。更遥看、五湖云厚。怎肠断、一一鹃声,送晚篷归后。

复制 夏孙桐 《徵招·天平春眺》

燕归梁·史馆东轩海棠二株,一生一枯,憔悴久矣。今年花特盛,已萎者亦新枝勃发,嫩蕊含烟。右衡昔居轩中,墓草已宿,对花慨然,为赋此解

形式:

忽忽韶光似梦中。又花发,粉墙东。琼枝新茁转葱茏。香魂返,蕊珠宫。 满庭葵麦还撩乱,觅花下,故人踪。残芳偏傍夕阳红。惜丝鬓,负春风。

复制 夏孙桐 《燕归梁·史馆东轩海棠二株,一生一枯,憔悴久矣。今年花特盛,已萎者亦新枝勃发,嫩蕊含烟。右衡昔居轩中,墓草已宿,对花慨然,为赋此解》

长亭怨慢·丙申春暮,将去吴中,同人载酒,招游虎阜。赋此留别

形式:

恁容易、江湖心冷。不语沧波,照人离影。倚醉风前,扣舷歌罢憺将暝。鬓丝如此,浑怕向,青山映。苦说约归期,仨负了、冲烟渔艇。 大隐。话长安旧侣,几个断蓬飘梗。莺花梦里,早到处、送春愁更。问一片、莽莽吴云,可留得、鸥边干净。只笛语江城,还趁梅风凄哽。

复制 夏孙桐 《长亭怨慢·丙申春暮,将去吴中,同人载酒,招游虎阜。赋此留别》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