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注释

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润玉:指肌肤。 笼绡:簿纱衣服。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绣圈:绣花圈饰。 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楚岁时记》。 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 菰(gū):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本篇为端午节感梦之作。上片虽为梦境所见,却几疑真见其人,至过片才点明「午梦」,这也是吴文英感梦词惯用手法。上片写苏州姬妾午睡之美态。上片一句一态,五层铺叙,从形、色、香、态、情诸侧面勾画出一幅端午美人午睡图,而「空」,「愁」二字则透露出苏州姬妾离异后的孤寂无聊,无心歌舞,也无绪梳妆和对词人依然怀有相思旧情,曲折地显现出词人失掉苏州姬妾后的眷恋和伤感。下片写梦醒哀怨。「午梦」二句写正午梦入千山远寻苏州姬妾。「香瘢」句插补梦境中腕系红丝,斑痕新褪之状。「隔江」二句写雨声、风声、落叶声,意境空灵,又如梦一般飘忽,流露出依然羁旅漂泊的悲秋一样的悲怨与幽恨。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陈洵《海绡说词》:读上阕,几疑真见其人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吴文英介绍和吴文英诗词大全

诗人:吴文英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
复制作者 吴文英
猜您喜欢

送颜复赴阙

形式:

箪瓢未改安贫性,凫绎犹传直道馀。 不见失官愁戚戚,但闻高卧起徐徐。 居中旧厌军容讲,补外仍遭城旦书。 此去将身置何许,秋风未免忆鲈鱼。

复制 苏辙 《送颜复赴阙》

谢张安道惠马

形式:

从事年来鬓似蓬,破车倦仆众人中。 作诗仅比穷张籍,得马还从老晋公。 夜起趋朝非所事,晓骑行乐定谁同。 惯乘款段游田里,怯听骎骎两耳风。

复制 苏辙 《谢张安道惠马》

遗老斋南一柏双干昔岁坐堂上仅可见也今出屋已尺馀偶赋

形式:

翠柏擢双干,冉冉出屋危。 柏长虽云喜,我老亦可知。 苦寒不改色,烈风终自持。 门闲断来客,相对不相欺。

复制 苏辙 《遗老斋南一柏双干昔岁坐堂上仅可见也今出屋已尺馀偶赋》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形式: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复制 苏辙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登上水关

形式:

淇水沄沄入禁城,城楼中断过深清。 空郊南数牛羊下,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慰意来看水面平。

复制 苏辙 《登上水关》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