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雪月之观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注释

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 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冱(hù):寒冷凝结。 虚澄:空虚清澈。 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浃(jiā):透。 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茫然:迷濛不明。 恍然:模糊不清。 呀(xiā):张大了口。 太素:素净。 敷:铺陈。 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汗漫:没有边际的。 衰飒:衰落。 二鼓:二更天。 兀坐:独自端坐。 改:更。 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记雪月之观》,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如“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这种“骨肉相莹”的雪景,把人都净化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沈周介绍和沈周诗词大全

诗人: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
复制作者 沈周
猜您喜欢

送王知事还蜀

形式:

佐邑已三载,还家无一钱。 苦心成白首,达命任皇天。 峡束秋江怒,云盘古栈悬。 归来扬子宅,寂寞守吾玄。

复制 王廷陈 《送王知事还蜀》

驾入

形式:

铙音传晚甸,芝火动春城。 一路青阳送,千门紫气迎。 龙鸾回国步,星月扈天行。 大内通宵入,祥烟达旦生。

复制 王廷陈 《驾入》

春日山居即事

形式:

草动三江色,林占万壑晴。 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 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 鹿门何必去,此地可躬耕。

复制 王廷陈 《春日山居即事》

春日郊游同所知

形式:

芳郊联骑出,竹苑听莺迁。 共酌陶嘉月,相看忆昔年。 病因春事减,穷益故人怜。 只恐闻鹈晙,花间拚醉眠。

复制 王廷陈 《春日郊游同所知》

岁暮杂兴十首其五

形式:

寡欲处易安,抗行俗难合。 巢林只一枝,绕树犹三匝。 竟日伯阳书,经年幼安榻。 闭门客座空,启径朋簪盍。

复制 王廷陈 《岁暮杂兴十首其五》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