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注释
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全唐诗》题下注:“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窥:窃伺。
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
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领兵大破突厥后西北人民为歌颂其战功而作。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总体上起到了安定边境作用。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西鄙人介绍和西鄙人诗词大全

诗人:西鄙人

失姓名。玄宗天宝年间,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当地人为诗歌之,见《南部新书》庚。《全唐诗》录存此诗,《全唐诗外编》亦存录此诗,而后一联不同。...
复制作者 西鄙人
猜您喜欢

登烟雨楼

形式:

湖心杰阁敞云扉,双屐凌高一振衣。 雨外菰蒲青黯黯,烟中杨柳绿依依。 平沙水漫鱼争跃,远浦天长鸟倦飞。 恍惚潇湘看暮景,凭轩徙倚欲忘归。

复制 申时行 《登烟雨楼》

落花诗后二十首 其三

形式:

香雾蒙蒙锁杏园,流波冉冉出桃源。 招寻药圃频经眼,送别荒郊几断魂。 弹指乍惊春黯澹,攒眉空倚月黄昏。 不须武仲长辞客,罗雀年来绝扫门。

复制 申时行 《落花诗后二十首 其三》

落花诗后二十首 其四

形式:

良时美景斗妖娆,才到春深已暗飘。 自与烟云同聚散,非关风雨独漂摇。 湘妃泪尽留斑竹,嬴女台空咽紫箫。 谩道上林工剪彩,人间生意总萧条。

复制 申时行 《落花诗后二十首 其四》

又登天平山

形式:

十年五度到天平,灵寿初携赐杖行。 丹壑长留松桧色,白头偏系薜萝情。 盘纡树杪双林出,卓立云端万笏迎。 更向层云攀绝顶,吾将此地学无生。

复制 申时行 《又登天平山》

茅亭对菊 其二

形式:

金英佳色逐人来,未到重阳已烂开。 且为岁寒留晚节,满城风雨莫相催。

复制 申时行 《茅亭对菊 其二》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