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曾几介绍和曾几诗词大全

诗人:曾几

宋河南人,先世居赣州。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曾开弟。初入太学有声,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累除校书郎。高宗初历江西、浙西提刑。因兄力斥和议触怒秦桧,同被罢官。居上饶茶山寺七年。桧死,复官,累擢权礼部侍郎。......
复制作者 曾几
猜您喜欢

早春寄谭若骥时寓居桐林

形式:

珠林南上是桐林,愁绝闲居怅望心。 蚤岁风涛嗟独往,残年雨雪忆相寻。 鸟啼独树荒村晚,雁度重云极浦阴。 石上梅花飘欲尽,拟携尊酒答春吟。

复制 刘崧 《早春寄谭若骥时寓居桐林》

赠别龙非池

形式:

黄岐龙氏多才俊,喜见长沙旧校官。 乡国十年犹客舍,风尘四海只儒冠。 山中采药无人识,石上题诗有客看。 西望禾峰青万丈,为君长啸送飞翰。

复制 刘崧 《赠别龙非池》

书所怀

形式:

二月欲半风日清,林居幽事总关情。 椒条旧剪愁先蠹,竹笋新栽想乱生。 承霤若为防夜雨,荷锄应及趁春晴。 谁将稚子花前戏,几误闲车出户迎。

复制 刘崧 《书所怀》

题刘道士杏林图

形式:

白鹤观前红杏林,高人习隐契玄心。 悬壶通市天光近,采药乱山云气深。 微雨独携松下屐,清风时动壁间琴。 望中疑是旌阳宅,车马萧萧费远寻。

复制 刘崧 《题刘道士杏林图》

题张彦辅枯木坡岸画轴

形式:

秋宇道人画枯木,纵笔所至皆天成。 瘦蛟出石云气润,独鹤横江霜影清。 荆门送客愁欲暮,澧浦怀人伤远情。 望中秋意入惨淡,何处青枫闻雁声。

复制 刘崧 《题张彦辅枯木坡岸画轴》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