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扫去落叶,坐在才停下来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幹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闢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的胜景终子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检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注释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 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 子瞻(zhān):苏轼的字。 迁:贬谪。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庐:居住。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 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 深密:幽深浓密。 浮图:梵语,指佛寺。 精舍:僧人住所。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隐蔽松枥(lì):林木丰茂,隐蔽天地。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 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 杖:拄。 策:拐杖。 乱流:横绝江水。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徜徉(cháng yáng):自由自在地走。 穷:穷尽。 席:以……为席。 酌(zhuó):斟酒。 相劳:相互慰问。 适:到。 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陵阜(fù):大土山。 林麓(lù):泛指山中的林木。 向背:正面、背面。 效:呈现、显现。 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 百围:形容树干很粗。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斥(chì):开拓。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先之:走在前面。 移日:时间消逝。 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撷,摘取;卉,草的总称。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易:改变。 厌:满足。 洒然:吃惊。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要之:总之。 委:抛弃。 腐臭:腐烂发臭。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内心;责,责备。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颍滨文钞·卷十九》: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苍深历落之意,读之如在目前。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得乐字本领,自是名言,可以玩味。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二十六》:笔墨倚然,后半言乐,因乎心而不因乎境。虽未道出孔颜之乐,而与子瞻《超然台》意,已两心相印矣。当时四海一子由。不洵然耶?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卷二》:此文后幅实为超妙,而前之叙次颇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辙介绍和苏辙诗词大全

诗人: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复制作者 苏辙
猜您喜欢

奉和大宗伯董公返棹之作

形式:

初疑兴尽子猷还,咫尺清苕未可攀。 日暮碧云离合际,江秋紫气有无间。 劳公郢里歌中雪,念我祗园梦里山。 莫笑野人虚拥彗,至今犹自扫柴关。

复制 王世贞 《奉和大宗伯董公返棹之作》

陈子吉应东阁之辟蜚声燕中久矣今年遇余娄水知尚困公车出徐李二相公林尚书诗见示因继其后

形式:

握手江湖意悄然,辟书羔雁记游燕。 宫花可自翘才馆,袖草犹余应制篇。 丞相总知还有命,公车虽晚不论年。 却怜吾似邹长倩,扑满投君贮几钱。

复制 王世贞 《陈子吉应东阁之辟蜚声燕中久矣今年遇余娄水知尚困公车出徐李二相公林尚书诗见示因继其后》

董徐二进士见访山园守公留晏而余以扫墓东归不复称主人赋此志愧且订后期

形式:

攀柏秋原一恸回,如闻车马破苍苔。 亦知凡鸟题犹湿,翻为求羊径不开。 下榻仍惭豫章守,窥园谁更广川才。 相期倘在梅花发,会谱双龙笛里催。

复制 王世贞 《董徐二进士见访山园守公留晏而余以扫墓东归不复称主人赋此志愧且订后期》

初闻应天尹命述怀

形式:

纳得郧襄使节归,忽闻新命领留畿。 纵令丘壑谁论是,若语岩廊转更非。 一叟徘徊吟竹径,群儿颠倒换萝衣。 莫言清切丹阳尹,何似山人傍少微。

复制 王世贞 《初闻应天尹命述怀》

乞休疏上闻见阻公车志恨

形式:

麋性虽驯尚畏人,苍浪衰鬓已如银。 陈情表上虚何益,归去辞成恐未真。 造化岂应私长物,风尘元自妒闲身。 弇园何限相留态,松竹依依更几旬。

复制 王世贞 《乞休疏上闻见阻公车志恨》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