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储邕之剡中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注释
储邕:诗人的朋友。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剡溪,山清水秀。
借问:请问,打听。
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广陵:今江苏扬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镜:指水面。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二

借问你去剡中的道路如何走?你指着东南方向说:那就是越乡。
从广陵乘舟去,水路去到会稽长又长。
溪边竹色翠绿,池塘荷花宛如镜中飘香。
辞君以后我去天姥山,拂净崖石卧秋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相传,李白在唐开元12年出蜀远游,两年后便从广陵到剡中,在开元14年写了《别储邕之剡中》。后来,他又第二次和第三次入剡中而游。李白漫游各地,也总以剡中风光作比,上画的是李白游剡溪时的美丽情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白介绍和李白诗词大全

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
复制作者 李白
猜您喜欢

和八日登高

形式:

八日登高九日同,拒霜宁有两般红。 流阴渐老三秋后,嘉客相欢一醉中。 尘里仙官应混俗,坐间谈麈自生风。 龙山故事今辰会,虽欠笙歌不是空。

复制 吕陶 《和八日登高》

登揽秀亭

形式:

亭在西山积翠中,烟岚气象一重重。 芟开檐际偏高竹,见得云间最后峰。 野色为谁长郁茂,物情于我似从容。 年来已有林泉兴,倚著阑干兴转浓。

复制 吕陶 《登揽秀亭》

广安鹿呜燕送诸进士

形式:

文章得隽自雄飞,平地青云有路岐。 劝驾寂寥惭汉诏,升歌仿佛见周诗。 九秋烟雨登临日,三月风雷变化时。 回首不须题竞渡,锦标争胜已先知。

复制 吕陶 《广安鹿呜燕送诸进士》

致政侍郎知郡学士赓和诗凡数篇谨用元韵寄呈知郡学士

形式:

玉色诸儿馥若兰,彩衣想见日承颜。 尘缨远濯沧浪水,燕几深居畏垒山。 俗眼漫讥身察察,人情方喜志闲闲。 夕阳归兴随飞鸟,真意无人语此还。

复制 吕陶 《致政侍郎知郡学士赓和诗凡数篇谨用元韵寄呈知郡学士》

再和送李大夫

形式:

莫听滩前涨水声,少迟樽酒话平生。 堪嘉祁老初辞位,却笑樊须欲问耕。 落日望君三舍远,西风惠我一襟清。 江流自在悠哉兴,得得回船十里行。

复制 吕陶 《再和送李大夫》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