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偏:一作“遍”。
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
月中:一作“月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益介绍和李益诗词大全

诗人: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
复制作者 李益
猜您喜欢

梧桐生高冈

形式:

海上金轮出,曈曈映碧城。 梧桐正䓤茜,凤鸟一长鸣。 韶濩中和日,夔龙揖让情。 献书丹扆外,寰海望升平。

复制 石宝 《梧桐生高冈》

史馆即事

形式:

缓步阁门西,晴晖挂碧题。 朝鸦随仗散,旅凤傍楼栖。 风撼牙签动,寒欺兽焰低。 馆中无一事,清兴坐成迷。

复制 石宝 《史馆即事》

题阳和楼

形式:

南北襟喉此路岐,一方钲鼓控三陲。 不妨楼观高千尺,剩为江山得几诗。 平仲有才当锁钥,细侯无事下襜帷。 登临几触先忧眼,廊庙江湖有所思。

复制 石宝 《题阳和楼》

贞节四咏 其二 归柩

形式:

鹤驭鸾骖势已分,天南地北几劬勤。 寸心出泪多成血,万死存孤欲露筋。 有石未填东海水,无风可扫瘴乡云。 片帆飘泊鱼龙窟,神鬼前呵世岂闻。

复制 石宝 《贞节四咏 其二 归柩》

和杜工部秋兴八首 其四

形式:

城头星斗灿如棋,孤剑能同楚客悲。 蟋蟀夜吟明月下,楼台高映廪秋时。 淹留汉署冯唐老,霖雨商岩傅说迟。 触目云霄犹万里,西风落木坐愁思。

复制 石宝 《和杜工部秋兴八首 其四》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