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

南北朝 : 无名氏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内心的思想会与写出来的字出现差池,意在笔后便为败;若是执笔距离笔锋远并且下笔流畅,意在笔前便为胜。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注释

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煎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又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鉴:鉴别、鉴赏。 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消息:奥妙、真谛。 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飞白: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窈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王羲之少时曾随而学书)撰,后或疑为六朝人伪托的书法论著,或疑为王羲之撰。 该著作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文章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文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所持相同,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无名氏
猜您喜欢

饮裴侯家

形式:

裴侯饮我日向中,四坐宾客颜皆红。 扫除高馆邀我入,自出粜麦怜民穷。 天边眼力破万里,桑麻冥冥山四起。 野心探寻殊未已,更欲湔衣北城水。 忽见碧树樱桃悬,下马恣食不论钱。 赤星磊落入我眼,恐是半醉游青天。 裴侯方坐尘沙里,役身救物当如此。 我曹偶脱簿领闲,何忍爱惜一日闲。 且归拂席饱眠睡,明日更看滁南山。

复制 王安石 《饮裴侯家》
类型:

寄二弟时往

形式:

萧条冬风高,吹我冠上霜。 我行岁已寒,悲汝道路长。 持以犬马心,千里不得将。 使汝身百忧,辛苦冒川梁。 青灯照诗书,仰屋涕数行。 不有亲戚思,讵知远游伤。

复制 王安石 《寄二弟时往》

用王微之韵和酬即事书怀

形式:

秦惜逝者耋,晋嘉良士休。 古人皆好乐,哀此岁月遒。 嗟我抱愁毒,残年自羁囚。 但为兔得蹄,非复天上鸥。 虽知林塘美,欲往辄回辀。 名园一散策,笑语随觥筹。 探题绕梅花,高咏接应刘。 宿雨洗荒堑,寒蛟沈老湫。 沿洄信画舸,归路子城幽。 冬风不改绿,忽见新阳浮。 欢事去如梦,嘉时念难留。 明发得君句,谓将续前游。 语我饮倡乐,不如诗献酬。 淮洲奏钟鼛,雅刺德不犹。 文墨有真趣,荒淫何足收。 来篇信时女,窈窕众所求。 兹理傥可谐,华簪为君抽。

复制 王安石 《用王微之韵和酬即事书怀》
类型:

寄王逢原

形式:

北风吹云埋九垓,草木零落空池台。 六龙避逃不敢出,地上独有寒崔嵬。 披衣起行愁不惬,归坐把卷阖且开。 永怀古人今已矣,感此近世何为哉。 申韩百家爇火起,孔子大道寒于灰。 儒衣纷纷欲满地,无复气焰空煤炱。 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 楩楠豫章概白日,只要匠石聊穿裁。 我方官拘不得往,子有闲暇宜能来。 晤言相与入圣处,一取万古光芒回。

复制 王安石 《寄王逢原》
类型:

青青西门槐

形式:

人情甘阿谀,我独倦请谒。 尤于权门疏,万事亦已拙。 平生江湖期,梦寐不可遏。 青青西门槐,少解马上暍。

复制 王安石 《青青西门槐》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