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邪?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注释

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起居:起来和休息。 丽:附着,靠近。 于:比。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 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 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 杖履:指老人出游。 累(léi)累: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 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 髻(jì):挽束在头顶上的发。 恍然:彷彿、好像。 知:事先知道、预知。 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 蒙翳(yì):掩蔽,遮盖。 虺(huǐ):毒虫、毒蛇。 窜伏:潜藏、伏匿。 岂:怎么、难道。 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 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 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此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 汉武:即汉武帝刘彻。 长杨: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本秦旧官,汉时修葺。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 五柞(zuò):五柞宫,旧址也在周至县东南。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名。 仁寿:宫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建。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 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特:止、仅。 既已:已经。 而况于:何况、更何况。 犹:还、尚且。 而:如果、假如。 或者:有的人、有人。 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 夸世:即“夸于世”。 过矣:错了。 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篇散文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喜雨亭记》,全是赞太守;《凌虚台记》,全是讥太守。《喜雨亭》直以天子造化相形,见得有补于民;《凌虚台》则以秦汉隋唐相形,见得无补于民,而机局则一也。”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引李贽:“太难为太守矣。一篇骂太守文字耳。文亦好,亦可感。”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引钟惺:“后段说理,反不精神。” 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五》:“苏公往往有此一段旷达处,却于陈太守少回护。”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外编》引陈元植:“登高感慨,写出杰士风气,卓老谓骂非也。”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外编》:“台方成而所言皆颓废之景,别是世味外一种文字。若在后世,橼属敢以此等言论进乎?然文忠当日尚相传有傲上之谤,甚矣,笔基之难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读之如有许多层节,却只是兴成废毁二段,一写再写耳。”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二》:“登高望远,人人具有此情。帷公能发诸语言文字耳。‘世有足恃’云云,自足宋人习气,或云自负所有,挪揄陈太守者,非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台为求山而筑,原无关于有无之数。篇中开口从山引起,点出此台自无之有,当自有归无。李卓吾谓是一篇骂太守文字,然宋朝无不识字之太守,岂有骂而不知,知而复用乎?按凌虚之名,实太守所命,谓其突起空中,无所附丽,如蜃楼,如彩云,如飞鸟。委楼未有不灭;彩云未有不散;飞鸟未有不还。在太守名命之时,已有此意。坡翁于登是台之时,当面诊破,随以作记,不添一字。末转入人事,而归本于足恃者,有不朽之实,视世间凌虚之物,其存其亡,原无关于有无之数,乃一篇认题目丈字。扰《喜雨亭》单言雨;《超然台》单言乐,非骂太守,非勉太守,亦非卖弄自家了悟也。作丈亦有凌虚之概,踊跃奋迅而出,大奇。”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通篇只是兴成废毁二段。一写再写,悲歌慷慨,使人不乐。然在我有足恃者,何不乐之有?盖其脚中实有旷观达识,故以至理出为高文。若认作一篇讥太守文字,恐非当日作记本旨。”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发明度兴成级,瑞澜泪袱,感恨欲教,后归于不朽之三,不止作达观旷识,齐得丧、忘忘今也。杨升庵谓是讥太守文,储在陆又谓是宋人习气,俱未必然。” 赖山阳《篡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七》:“此篇自欧公《岘山亭记》、《真州东园记》等立思,而别出一机轴驾上之。子帐此时二十七八,而波澜老成如此,宜乎老欧畏之,所谓自今二十年馀后不复说老夫者,真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诗人: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续悯乱诗十首 其二

形式:

献帝祠深草未枮,巴猿隔浦唱苍梧。 飞龙殿上秋声起,舞马杯前月影孤。 凝碧筦弦流暮雨,平陵松柏散啼乌。 可怜荆楚多奇士,曾有伶官涕泪无。

复制 彭孙贻 《续悯乱诗十首 其二》

饮海树堂

形式:

夜久月上天横星,刻烛盈寸花荧荧。 但论世事欲头白,且对高歌为眼青。 春波大海有龙卧,风雪满地孤鸿冥。 酒酣耳热幽唱发,四座勿喧请试听。

复制 彭孙贻 《饮海树堂》

金栗寺四首次伯父韵 其二

形式:

金地霜天冷月光,石坛松柏静苍苍。 慈云大海回龙女,花雨微风下雁王。 欲借贝多誊小品,可分智果代资粮。 因知即色真无相,象教何烦十藏扬。

复制 彭孙贻 《金栗寺四首次伯父韵 其二》
类型:

五日风雨舞蛟石下小酌

形式:

一庭风雨护烟萝,共把昌阳泛叵罗。 照座小山苍藓合,支楹高树白云过。 樽前雅集无苛礼,醉里羁怀托放歌。 深掩西窗重剪烛,窥人其奈舞蛟何。

复制 彭孙贻 《五日风雨舞蛟石下小酌》

自淮阴北渡黄河

形式:

驱马平沙涉大河,夕阳明灭乱流过。 中原地划邗沟断,大卤山横海岱多。 行箧水经怀禹迹,孤舟乡思入渔歌。 青徐历历空云树,到日西风动薜萝。

复制 彭孙贻 《自淮阴北渡黄河》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