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释迦牟尼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馀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馀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馀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否?」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馀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当从其口出。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量。」
收藏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复制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类型:

妙法莲华经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释迦牟尼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供养宝塔。余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从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又于其中发是音声?”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闻说法华经故,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惟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 “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否?”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 虽久灭度, 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 不勤为法。 此佛灭度, 无央数劫,   处处听法, 以难遇故。 彼佛本愿, 我灭度后,   在在所往, 常为听法。 又我分身, 无量诸佛,   如恒沙等, 来欲听法。 及见灭度, 多宝如来,   各舍妙土, 及弟子众、 天人龙神、 诸供养事,   令法久住, 故来至此。 为坐诸佛, 以神通力、   移无量众, 令国清净。 诸佛各各, 诣宝树下,   如清净池、 莲华庄严。 其宝树下、 诸师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严饰,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国, 众生蒙薰, 喜不自胜,   譬如大风、 吹小树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诸大众, 我灭度后, 谁能护持、 读说斯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其多宝佛, 虽久灭度,   以大誓愿、 而师子吼。 多宝如来, 及与我身,   所集化佛, 当知此意。 诸佛子等, 谁能护法,   当发大愿, 令得久住。 其有能护, 此经法者,   则为供养, 我及多宝。 此多宝佛, 处于宝塔,   常游十方, 为是经故, 亦复供养, 诸来化佛,   庄严光饰、 诸世界者, 若说此经, 则为见我,   多宝如来、 及诸化佛。 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为难事, 宜发大愿。 诸余经典, 数如恒沙,   虽说此等, 未足为难。 若接须弥, 掷置他方,   无数佛土, 亦未为难。 若以足指, 动大千界,   远掷他国, 亦未为难。 若立有顶, 为众演说,   无量余经, 亦未为难。 若佛灭后, 于恶世中、   能说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   而以游行,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自书持,   若使人书, 是则为难。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为难。 佛灭度后, 于恶世中、   暂读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劫烧, 担负干草、   入中不烧, 亦未为难。 我灭度后, 若持此经、   为一人说, 是则为难。 若持八万、 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虽能如是,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听受此经,   问其义趣, 是则为难。 若人说法, 令千万亿、   无量无数, 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 具六神通,   虽有是益,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能奉持,   如斯经典, 是则为难。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诸善男子, 于我灭后,   谁能受持、 读诵此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诸佛所叹。 是则勇猛, 是则一精一进,   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能于来世, 读持此经,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灭度后, 能解其义, 是诸天人、 世间之眼。   于恐畏世, 能须臾说, 一切天人、 皆应供养。
收藏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见宝塔品第十一》
复制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见宝塔品第十一》
类型: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二节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收藏 慧能《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二节》
复制 慧能《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二节》
类型:

西江月(以隋索靖小字《法华经》及古器为老人寿)

汉铸九金神鼎,隋书小字莲经。刚风劫火转青冥。护守应烦仙圣。 昨梦归来帝所,今朝寿我亲庭。只将此宝伴长生。谈笑中原底定。
收藏 张孝祥《西江月(以隋索靖小字《法华经》及古器为老人寿)》
复制 张孝祥《西江月(以隋索靖小字《法华经》及古器为老人寿)》
类型:

赠持《法华经》僧

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吾师有口何所为, 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乍吟乍讽何悠扬, 风篁古松含秋霜。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pg塞虚空耳皆耸。 我闻念经功德缘,舌根可算金刚坚。他时劫火洞燃后, 神光璨璨如红莲。受持身心苟精洁,尚能使烦恼大海水枯竭。 魔王轮幢自摧折,何况更如理行如理说。
收藏 齐己《赠持《法华经》僧》
复制 齐己《赠持《法华经》僧》
类型:

赠念《法华经》绶上人

五更初起扫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念彻莲经谁得见,千峰岩外晓苍苍。
收藏 李中《赠念《法华经》绶上人》
复制 李中《赠念《法华经》绶上人》
类型:

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

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收藏 齐己《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
复制 齐己《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
类型:

【中吕】普天乐 其五

封书退贼不念《法华经》,不理《梁皇忏》,贼人来至,情理何堪! 法聪待向前,便把贼来探,险把佳人遭坑陷,消不得小书生一纸书缄。 杜将军风威勇敢,张秀才能书妙染,孙飞虎好是羞惭。
收藏 关汉卿《【中吕】普天乐 其五》
复制 关汉卿《【中吕】普天乐 其五》
类型:

赠念《法华经》僧

万境心随一念平,红芙蓉折爱河清。 持经功力能如是,任驾白牛安稳行。
收藏 齐己《赠念《法华经》僧》
复制 齐己《赠念《法华经》僧》
类型:

听素法师讲《法华经》

法子出西秦,名齐漆道人。才敷药草义,便见雪山春。 护讲龙来远,闻经鹤下频。应机如一雨,谁不涤心尘。
收藏 皎然《听素法师讲《法华经》》
复制 皎然《听素法师讲《法华经》》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