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气

普济寺遣怀

江上西风一叶黄,莎鸡络纬满丛篁。 物华乘兴看都好,时序逢愁速不妨。 露下星河光潋滟,月明岩谷气清凉。 愿闻四海销兵甲,早种梧桐待凤凰。
收藏 刘基《普济寺遣怀》
复制 刘基《普济寺遣怀》
类型:

直舍之西植竹两丛经岁甚茂

去岁披云自访寻,交加绿玉已成林。 肯随春圃群芳老,喜对秋庭数亩阴。 巴峡卢峰声淅沥,渭川斜谷气萧森。 轩窗咫尺收佳趣,不负东南万里心。
收藏 孔武仲《直舍之西植竹两丛经岁甚茂》
复制 孔武仲《直舍之西植竹两丛经岁甚茂》
类型:

山水图二首 其二

绝境天成妙,良工意匠能。 山腰上方寺,树杪独行僧。 涧满泉流迸,云虚谷气蒸。 衡庐端可挹,好上最高层。
收藏 释宗泐《山水图二首 其二》
复制 释宗泐《山水图二首 其二》
类型:

幕府游武夷九曲令拟诗

翠盖高牙停曲径,仙宫广乐导清游。 风传短吹音还绕,山夹回溪影自流。 关尹预占函谷气,桃花故引武陵舟。 归来别有笙歌拥,看月重登庾亮楼。
收藏 徐渭《幕府游武夷九曲令拟诗》
复制 徐渭《幕府游武夷九曲令拟诗》
类型:

制地黄丸十韵

恒医多试药,久病守成方。 客或餐云母,吾唯服地黄。 岂无他佐使,兼取理阴阳。 味以甘为正,材尤熟者良。 饭蒸资谷气,酒洗带糟芗。 几遍亲炮炙,移时谨弆藏。 磨脐霏白雪,臼杵捣玄霜。 夜和丸加蜜,朝饥咽用汤。 参苓从长价,藜藿等充肠。 若问延年诀,君看发短长。
收藏 查慎行《制地黄丸十韵》
复制 查慎行《制地黄丸十韵》
类型:

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针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制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收藏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针》
复制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针》
类型:

黄帝内经 · 灵枢 · 五味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粟、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粟、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收藏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五味》
复制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五味》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

两汉 : 无名氏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收藏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
复制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