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野

送人游雍京

君来乞诗别,聊与怆前程。 九野未无事,少年何远行。 商云盘翠险,秦甸下烟平。 应见周南化,如今在雍京。
收藏 齐己《送人游雍京》
复制 齐己《送人游雍京》
类型:

冬雨不止

忽忽时序改,白日藏光辉。 重阴润九野,小雨纷微微。 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 田家秋成意,落落乖所期。 旷望独兴怀,戚戚愁寒饥。 事至当复遣,且掩荒园扉。
收藏 朱熹《冬雨不止》
复制 朱熹《冬雨不止》
类型:

己亥杂诗 其一百六十二

振绮堂中万轴书,乾嘉九野有谁如? 季方玉粹元方死,握手城东问蠹鱼。
收藏 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一百六十二》
复制 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一百六十二》
类型:

洞天秋望赐周玄初

蓬莱宫阙涵清秋,羽客临风闲倚楼。 海天一碧湛杯水,尘埃九野分中州。 云里仙归鸣佩玉,紫凤琪园自栖宿。 遥瞻西极半林青,知是瑶池桃未熟。
收藏 高煦《洞天秋望赐周玄初》
复制 高煦《洞天秋望赐周玄初》
类型:

严介溪相公见示戊午纪年诗次韵四首奉赠

老臣丰度自凝然,夷使趍朝竦望年。 帝扎不名多署字,岁星应象或称仙。 膝前款语惊忘食,禁里乘舆讶上天。 知公不忍庖厨意,九野春回是寸田。
收藏 唐顺之《严介溪相公见示戊午纪年诗次韵四首奉赠》
复制 唐顺之《严介溪相公见示戊午纪年诗次韵四首奉赠》
类型:

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其一

大象虽寥廓,我把天地户。 披云沉灵舆,倏忽适下土。 空洞成玄音,至精不容冶。 太真嘘中唱,始知风尘苦。 颐神三田中,纳精六阙下。 遂乘万龙楯,驰骋眄九野。
收藏 葛洪《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其一》
复制 葛洪《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其一》
类型:

八美诗八章章八句美同馆八君子也分携眷恋聊宣别情云尔 其六 廖太史

廖子谢白鹿,英声振金马。 掞天摛雄词,星辰纮九野。 凫藻竞驰目,骊珠遂盈把。 嗟余蹇且拙,末由追大雅。
收藏 黄佐《八美诗八章章八句美同馆八君子也分携眷恋聊宣别情云尔 其六 廖太史》
复制 黄佐《八美诗八章章八句美同馆八君子也分携眷恋聊宣别情云尔 其六 廖太史》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针解

两汉 : 无名氏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读注:《甲乙经》作:“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九窍三百六十五。 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伫后之具本也。)
收藏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针解》
复制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针解》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三部九候论

两汉 : 无名氏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读注:王冰、马莳皆认为此句是错简。各家今译皆按错简处理,不译。)
收藏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三部九候论》
复制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三部九候论》
类型:

百哀诗 其二十八 徐伯推

门多车马尘,林塘花木春。 行期济九野,岂止荣一身。 既承郡邑荐,早充观国宾。 徒劳州县苦,谁念绨袍贫。
收藏 刘炳《百哀诗 其二十八 徐伯推》
复制 刘炳《百哀诗 其二十八 徐伯推》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