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经

咏意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 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 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收藏 白居易《咏意》
复制 白居易《咏意》
类型:

题徐浩书法华经

一切法无差,水牛生象牙。 莫将无量义,欲觅妙莲华。
收藏 王安石《题徐浩书法华经》
复制 王安石《题徐浩书法华经》
类型:

简张槃斋以国朝四君子文易南华经

我宋百年间,人物两汉上。 堂堂司马公,奥学迈舒向。 庐陵祖韩孟,首以六经唱。 升堂子曾子,功亦孟氏抗。 荆舒徇偏见,晚拂天下望。 斯文价金玉,表表足相尚。 一编谁纂聚,百世得宗匠。 晴窗一开卷,璀璨罗万象。 馀功堕毫颖,云烟起千嶂。 老我忧患馀,苦学殊少壮。 适越资章甫,箧笥增冗长。 之子秀儒林,笔力锦江浪。 九原如可作,四子推辈行。 殷勤特送似,或可起遗忘。 漆园有傲吏,所乐在闲旷。 插架有全书,引领祈拜贶。 所志逍遥游,不受鹍鹏诳。 他年子奋飞,荣问日休畅。 濠梁如有意,回首问无恙。
收藏 刘宰《简张槃斋以国朝四君子文易南华经》
复制 刘宰《简张槃斋以国朝四君子文易南华经》
类型:

妙法莲华经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释迦牟尼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花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   将导一切,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   名常不轻。时诸四众,计着于法。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   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   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   能忍受之。其罪毕已,临命终时,   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   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   诸着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   说是经故,得无量福,渐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时四部众,   着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   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此会菩萨,   五百之众,并及四部,清信士女,   今于我前,听法者是。我于前世,   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   开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   如是经典。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   是法华经。亿亿万劫,至不可议,   诸佛世尊、时说是经。是故行者,   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   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收藏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复制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类型:

妙法莲华经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释迦牟尼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门, 诸佛甚难值, 我等随佛学。   如优昙钵华, 值佛复难是, 脱诸难亦难, 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值百千,以散佛上,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稀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否。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一精一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一精一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见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稀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诫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嗔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于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收藏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复制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类型:

彩塔赞

释迦佛说妙莲华,从地涌出七宝塔。 栏楯幡幢及龛室,宝玲璎珞震妙音。 四面皆出旃檀香,散天妙华以供养。 佛以右指开塔户,出大音声却关钥。 多宝如来示全身,赞叹说法分半座。 惟二如来共一塔,至今此会尚俨然。 何人建立窣堵波,种种严饰悉具足。 彩缕萦结尺寸间,高广五百由旬等。 当知一念周圆时,胜妙功德已成就。 若能瞻礼复回观,人人具此如来体。 至心持诵法华经,弹指真塔当出现。
收藏 李纲《彩塔赞》
复制 李纲《彩塔赞》
类型:

同日饮洛翘处转至周宅

窗前学书晋永和,窗外山色入青螺。 永和帖言休禊事,群贤不集劳思多。 午餔将酣手将覆,忽来知心载酒过。 神如行云流如水,以文为网礼为罗。 罗致奎映楼之北,兴高若剑出太阿。 鹦绿泉香烹新茗,鹅黄酒泛郁金波。 笑我连朝困饮食,疲兵那得荷矛戈。 再战再北援不至,不入诗魔入睡魔。 座中佳士新取妇,宛如兔丝附女萝。 夭桃枝头春意闹,踏青池畔裙色拖。 酒馀罔识时朝暮,踵门醉倒屋婆娑。 春华自当惜年少,结并蒂花出水荷。 嗟哉东园有好女,徐行佩玉不鸣珂。 芳菲固得赏幽谷,过时不采空蹉跎。 归读南华经一卷,轩车不到新如何。
收藏 许传霈《同日饮洛翘处转至周宅》
复制 许传霈《同日饮洛翘处转至周宅》
类型:

岁暮入江郎山访周山人

江郎三峰开画屏,上有朗朗处士星。 修渊将到壶丘子,愤世却续南华经。 松间相信鹤一只,洞口长生芝数茎。 钓渭耕岩不违志,乘桴余亦下沧溟。
收藏 郑善夫《岁暮入江郎山访周山人》
复制 郑善夫《岁暮入江郎山访周山人》
类型:

闲居遣兴二首用雪湖韵 其一

园田归老幸逢年,邻曲相看每粲然。 素食半生违夙志,黑甜一枕遂良缘。 絪缊野马窗前日,嘹亮宾鸿雪后天。 漫取南华经细读,闲居惟有养生便。
收藏 谢迁《闲居遣兴二首用雪湖韵 其一》
复制 谢迁《闲居遣兴二首用雪湖韵 其一》
类型:

妙法莲华经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释迦牟尼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一淫一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錀,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收藏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安乐行品第十四》
复制 释迦牟尼《妙法莲华经 · 安乐行品第十四》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古诗林诗词